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于钟华道德经读解middot第三 [复制链接]

1#
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 https://m-mip.39.net/nk/mipso_6983144.html

老子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01

有了第二章做基础,这一章就比较容易理解。

孔子想培养君子,老子则要培养圣人,上一章讲圣人法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此章开始讲“圣人之治”。

讲圣人之治,严格说来乃是王之事,即圣人修道既成而“王天下”,如何治理天下百姓之事。“治”字,《正韻》:“直意切,音穉。亦理也。荀子·修身篇:‘少而理曰治。’”所以今天有治理一说,依事物之理而与事物打交道便是“治”。

“治”实在大有讲究,大禹治水乃是依顺水之性而形成水道,终导之入海完成任务。换言之,“治”犹庖丁解牛之“解”字,为治水之专用字,其中包含了就物之性,人不妄为这样一层意思。后引申其意到*治,孔子说:“*者,正也。”“*”的意思就是使万民万物各归其正,办法则“治”,在上者不以己意而妄为,而是顺民顺物之自性而无为,是为*治。

02

由此可见此章目的在于告诉我们的是“圣人之治”,“圣人之治”的特点或曰方法,便是“为无为”,“为无为,则无不治。”

憨山大师认为本章最后一句结语可以作为标题,是抓住了问题的核心。什么是“为无为”呢?众所周知,“无为”是老子乃至整个道家思想的关键词,知“无为”意,自然也就解“为无为”意。

“为”,本字为“爲”,其古文字形态乃人手牵着一头大象去干活。我国上古时,尤其是今中原地区温度湿润,气候宜人也宜大象的生长,所以当时的情形如今之泰国、缅甸,大象是主要的畜力,干活主要是干农活。“无为”中的“无”字与“有”字相对,意为不显现,即干农活只需要依顺天时,按季而耕就行,不能人为地背时妄加耕种。所以,好手耕地往往很闲,该干嘛干嘛,绝不为了显示自己勤劳而去或“拔苗助长”,或“缘木求鱼”。

好的统治者——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以“无为”的方式和理念去治理天下,这便是“为无为”。

03

这里顺便说一下,不仅是农夫和王者,“为无为”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做事时所应采取的原则、态度和方式方法。做到这样,“则无不治”。

圣人治理天下,达到天下无不治的标志是什么呢?四条,这便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这四条中最易理解的是“实其腹”和“强其骨”。“实其腹”,“其”当然是指百姓,经济是基础,吃饭是个大问题,人类一切一切问题的根本是有饭吃。但老子在这里意思更加深远,他不是说统治者、在上者、圣人或王给老百姓饭吃,给百姓饭吃是“有为”,“无为”的办法是你不要去干涉、干挠百姓的生活生产,百姓自会去弄饭吃,自会有饭吃。试看窗外小鸟何尝要人喂养,从未见有鸟饿死落地,鸟之饿死者皆是人养者。

“强其骨”,很能让人想到毛泽东的那句名言,“野蛮其躯体”。“野蛮”二字用得异常佳,它的对立面好像是“文明”,非!实际上乃是“圈养”。动物园内的老虎,有几只野蛮的?一圈养,虽养尊处优,但野性、兽性,包括身体全垮下来了。所以,“无为”理念主导下的“强其骨”,就是放养百姓,百姓自然野蛮自己的身体。如果结合上下文,我更愿意将句子句读为“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即是说,只有“弱其志”,才能“强其骨”。

04

“弱其志”的意思很好理解:弱化百姓心中有所志向的东西,最好不要有太多的志向,否则为志向奋斗,争夺纷乱便不可避免。老子这里用了一个“弱”字,不是不要,不是彻底解除,而是弱化、减少,所以老子不是愚民!人一生志向愈多,人生愈纷乱无成,“十有五而志于学”,有一志向足矣,弱弱的一个志向其实是指向虚和之道,“志于道”,也就少欲。孔子说:“枨也欲,焉得刚?”,刚即是强,不论是欲强其身体之骨还是心志之骨,前提无欲。

“虚其心”通常的解释是使百姓之心无欲。但这样总是和“弱其志”有重合之嫌。古时,对于“思”字区别不够,“思”之本字乃是上“囟”下“心”,两字都发音Xin,思考着重在用“囟”,思念则是由“心”来主,由此可知“弱其志”更多是弱大脑的谋划和思虑,“虚其心”则是让“心”静下来。“心”是我们身体中的“仁”,即在外部条件的感召下会萌动萌发,比如孟子所言“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这个“心”便是公心,也是良心、良知,倘此“心”为私利私名所填满,也便麻木不仁了。“虚其心”,即是公心显现,只有此“心”虚静之时,公心也才能显现,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心即是道赋于人的人之为人之性。

换言之,唯其如此,人性显现亦是道之所临,“唯道集虚”,“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即是此意。在道的祐护下,也才能“实其腹”。

做到了以上四条,天下是否就大治了呢?

05

不一定,因为这个世界上总是有“好事者”,百姓(民)依于道,朴素混沌,自是无知无欲,少纷乱争斗,但总有些人自以为聪明,没事找事,“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自以为聪明人往往是庸人,所以,圣人之治,还要在制度上保证“使夫知者不敢为也。”当然,百姓整体上“无知无欲”,少数知者也就很难为。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是本章的第一句,在意思上恰恰是最后一句,即圣人治理天下具体采取的措施。“不尚贤,使民不争。”《说文解字》:“贤,多财也。”段玉裁注为:“贤本多财之称,引伸之,凡多皆曰贤。”然以“多财”而言,与“难得之货”相重合,憨山大师以为“盖尚贤,好名也。”当最为契于老子意。不提倡贤能之名,百姓就不会争名。“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难得之货”就是利,若在上者不好利,则百姓自然不为盗。同样,“不见可欲”,在上者不以声色玩好等淫乐可欲之事诱惑,百姓自然没有妄想思虑之过。

06

名、利、欲,三项皆世人痛苦之源,然三者之所出,多非百姓所自有,实是在上者自身所有且大力有为提倡的结果,这也正是上一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不善,斯不善已”的再次具体在名、利、欲之事的言说。

总之,圣人治天下在于无为而治,无为而治使百姓归于道,归于淳朴,百姓“无知无欲”,不仅天下治,百姓也就幸福了!

文至此,忽想得白蕉先生曾书沈括《梦溪笔谈》文一则,曰:“梅询为翰林学士,一日书诏颇多,属思甚苦,操觚循阶而行。忽见一老卒卧于日中,欠伸甚适,梅忽叹曰:‘畅哉!’徐问之曰:‘汝识字乎?’曰:‘不识字。’梅曰:‘更快活也。’”

此其老子之意乎!

扫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