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史偶得荀子议兵与企业管理 [复制链接]

1#
荀子在《议兵篇》中,把天下之兵分为“盗兵”与“和齐”之兵。主张以德服人,不以力服人,推崇仁义之兵,并认为“和齐”之兵是最强大的军队,“故兵大齐则制天下,小齐则制邻敌”。各国的军队都是由同样的人组成,为什么会有类型不同、战力不同的现象呢?如果把战国时期的国君比做企业家的话,军队的风气和战力就反映出了管理者的经营理念、考核办法和管理手段,关于盗兵。盗兵有三种代表类型,将齐国的军队归类为亡国之兵。齐军称为“技击”,是齐庄王受“螳臂当车”的启发,以钱财招揽勇士所组成的军队。“是其去赁市佣而战之几矣”,“齐人得一首者,得赐赎锱金,无本赏矣”。意思就是说齐国的军队好象在市场上雇来的人去打仗,砍杀几个人头,就得多少钱。斩首,虽战败亦赏;不斩首,虽胜亦不赏。个人的奖赏与整场战役的输赢没有任何关系。从企业用工角度看,这有点象企业招聘的临时工,工人在市场上招聘,随来随走,不签订长期的劳动合同;从薪酬角度看,有点象企业施行的计件工资或计时工资,工资定期结算,干多少活拿多少钱,企业盈利与否与员工收入的关系不大。优点是这样的队伍获得成本低,也不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去培训,拿来主义,多花些钱就行了;缺点是这样的军队没有集体意识,没有凝聚力,遇到小而弱的敌人时,或许还能够一战,但当敌人强大而坚强的时候,为了保命一定涣然奔逃。“是亡国之兵也,兵莫弱是矣”。将魏国的军队归类为危国之兵。魏军称为“武卒”,是名将吴起创立的包括选拔、训练、福利待遇等等一系列军事制度。一旦被选拔成为“武卒”,就可以免去傜役,国家给予田宅便利,当“武卒”筋力衰弱后,国家仍然会维持原有的优遇不变。培养、训练和维护军力的成本极高,加之军队数量不断扩张,背后需要强大的、持续的财力来支撑。但“地虽大而其税必寡,是危国之兵也”。这有点象现在企业经营普遍中存在的两种现象,一种是变相的“吃空饷”;一种是干部的“能上不能下”。许多曾经做过贡献的干部或特殊背景的员工,在年龄、能力、知识储备、思想意识等方面都会有“筋力衰弱”的时候,无法再给企业创造价值,企业出于方方面面的考虑仍然给予较高的薪酬待遇。这样的员工越多,企业的人力成本就越高,相比之下能给企业创造经济价值的人就会越少。企业经营好的时候还显现不出问题,一旦企业经营不善,背负的人力成本只能令企业举步维艰。将秦国之兵归类为锐士之兵。秦朝役使人民酷烈,威胁利诱,驱民于斗。商鞅变法中的奖励耕战改革,给了秦朝百姓提升自已阶级的唯一出路:想要谋求更多的利益,除了战功别无他途。在奖励方面,得到五个敌人士兵的首级就可以役使本乡的五户人家。以民养兵,国家的税收并没有减少。所以秦国的兵员最多、战斗力最强,而财力供应又能够持续。但荀子认为秦军鄙陋无文,缺少圣王之礼乐教化。许多企业一直在使用类似秦朝对军队的管理方法,只不过是换了说法。一方面除了业绩和职务的晋升,没有其它可以提高收入的途径。想要增加自己的收入,只有努力干活;另一方面员工的固定工资低,效益绩酬高,效益工资与企业整体利润挂钩。员工收入越高,企业利润越多。但只有岗位职责和激励机制的企业,只能称之为“团伙”,称不上“团队”,因为没有愿景、没有价值观、没有理想、没有文化。荀子把以上的军队皆称之为盗兵,原因是这样的军队注重权谋诡诈、崇尚功利,士兵追求奖赏,全军上下并不讲尊重君主、遵守制度、极尽气节的道理。所以他说齐国的“技击”不可以用来对付魏国的“武卒”,魏国的“武卒”不可以用来对付秦国的“锐士”,秦国的“锐士”不可以用来对付齐桓公、晋文公那样有纪律约束的军队,齐桓公、晋文公那样有纪律约束的军队不可以用来抵抗商汤、周武王的仁义之师,即“和齐”之兵。关于“和齐”之兵。所谓“和齐”,应该是和衷共济、齐心合力的意思。荀子只讲了标准和表现,没有深入分析如何打造一支和衷共济、齐心合力的军队。但如果拿中国共产*的军队和国民*的军队来比较,或许能够更加清晰地讲明白这个问题。济南战役中被俘的王耀武、霍守义等国民*高级军官在《告国民*官兵书》中曾经分析过,济南战役失败的原因在于“解放军之每个战士,均系为其崇高之理想与为人民而战,以必死之心,争最后胜利;而反人民*府蒋集团下之各级官兵,大都均系囿于环境,被迫作战,均不甘愿为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之私人利益,作无谓之牺牲。以无主义、无理想、被迫为蒋美作炮灰之反动武装,对抗有认识、有理想、自愿为人民服务之革命军队,胜负之数,不卜可知。”军心涣散,官骄兵惰,将士不用命,这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军中是一种普遍的并且愈益严重的现象。而将帅协力、各军配合、指战员用命,是人民解放军的显著特点。有一篇网文“如果红军是一家公司,所有大厂都要跪”,文中将红军的管理体系简单归纳为:待遇,氛围,学习,晋升,愿景五个方面,值得企业管理者一读。待遇方面:年7月3日,刘伯承在《军事问题补充报告》里说,广东二等兵月饷10.5毫洋,四川二等兵月饷6.6元,经常八折下发。而红军的军饷是20元,并且保证不拖欠不克扣。年12月公布的《井冈山土地法》规定,红军及赤卫队的官兵,在*府及其他一切机关服务的人,均得分配土地。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颁布的《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中,有“红军家属都能分到土地和房屋,享受国家商店5%的减价优待,本人及家属免一切捐税,子女读书免一切费用”等内容。氛围方面:做到了官兵平等和财务公开,凡事领导带头,工作关系以外人人平等,解决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问题;学习方面:为全员提供了持续性、免费的培训机会,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晋升方面更不必说,战争年代干部是极其缺乏的,人人都有晋升的机会,寻淮洲、粟裕、林彪等人都是年纪轻轻就任军团长;在愿景方面:红军的生活已经告诉战士们,你现在经历的生活,就是将来要创造的世界。红军官兵都会产生一种使命感:如果红军失败,中国就真的完蛋了。他们明白,自己在做改天换地的大事业,而且已经看到了模糊的未来。这种发自内心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解放战争时期有一个“解放战士”的称谓,是指投降和俘虏的国民*军队被改造成为了解放军战士。周恩来曾经说过:“在敌人所损失的万人当中,被俘虏的有万,俘虏中有万变成了解放军”。就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中解放战士的人数而言,可以说三大战役很大程度上是经过改造的前国民*军与在编国民*军的较量。装备优良的国民*军队在人民解放军面前屡战屡败、一败涂地,而成为解放战士后,突然间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战斗力,并成为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的主要组成力量。同一人群身上之所以发生这样重大的变化,根本原因就在于思想发生了变化,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军史值得企业管理者学习和借鉴,自己带领的队伍是“盗兵”还是“和齐之兵”,关键还是取决于高层领导的思路、手段和方法。蒋介石在反省失败原因时曾指出:“我们的军队是‘六无’之军,无主义、无纪律、无组织、无训练、无灵魂、无根底,军人也是‘六无’之军人,无信仰、无廉耻、无责任、无知识、无生命、无气节。非失败不可”!日本战犯城野宏在《世界上最大的陆军诞生记——人民军队胜利之秘密》的文章中说:我最终找到了解放军取胜的答案是:解放军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每一个士兵都是有觉悟的战士”,“因为士气旺盛就无往而不胜”。这大概就是荀子讲的“和齐”之兵吧?如何打造?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习就行了。大道至简,知易行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