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邯山区传承经典文化之旅荀子史话之十一 [复制链接]

1#
荀子(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治家,曾经做过齐国“稷下学宫”的领袖,时人尊称“荀卿”,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是集诸子百家之大成的一代宗师。《荀子》三十二篇,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荀子思想影响后人几千年。但史书记载荀子的文字并不多,为全面介绍荀子学说,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新邯山文化研究中心邀请专家,就史书记载的荀子故事编辑整理成《荀子史话》系列故事,推介给大家,供大家学习参考。

《荀子与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荀子毅然选择留在邯郸,与祖国同在!

《战国策?楚策四?客说春申君》记载:“孙[卿]子去之赵,赵以为上卿。”《荀子·议兵》又记载,荀子议兵之时,自称为“臣”,应该已经接受赵国上卿的爵位。证明,长平之战期间,荀子选择了与祖国同命运!

当年,齐宣王听从了孟子的“出兵燕国”的建议,却拒绝了孟子的“仁*”建议。结果,齐宣王占领了燕国,很快又丢掉了燕国!荀子将自己比作孟子,劝说赵孝成王不要重蹈齐宣王覆辙。可惜,赵王接受了上*,并没有按照荀子的建议而做出凝聚民心、巩固疆土的有效措施,结果很快失去上*,爆发了长平大战。

秦、赵两军在长平相持了三年,不分胜负。秦昭王劳师袭远、力求速战,范雎使出反间计在邯郸造谣:“秦国最害怕的,不是廉颇,而是马服君的儿子赵括。”

赵王听信谣言,让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了老当益壮的廉颇!

廉颇立像,取自邯郸丛台之北七贤祠

深夜,赵孝成王梦见乘飞龙上天,半空坠地,请教荀子。

赵孝成王:“上*之事,不听荀先生之言,果然应验。敢问先生,为将之道。怎样选择,才是一个好的将领呢?”

荀子:“为将最重要的是行动不出差错,不会后悔。与敌军决战,一定要打有把握的仗,不打无把握的仗。不要因急于胜利而忘记还有失败的可能;不要对内威慑,而对外轻敌;不要见到利益而不顾忌它的害处;君主赏赐而不沾沾自喜,赏赐将士要慷慨大方。行事前必先心存敬畏,深思熟虑,步步慎重,自始至终,谨慎如一。这样为将,才可以用兵如神,天下无敌。

赵孝成王:“按照先生的标准看来,赵括似乎不是一个好的将领。”

荀子在《议兵》中,回答赵孝成王关于选择将帅的言语,几乎处处指向赵括。赵括轻敌冒进,没有做到荀子的“无过”“无悔”。赵括贪功冒进,放弃廉颇的持久战而进行速决战,违背了荀子“无急胜而忘败。”“无见其利而不顾其害”。特别是赵括之母曾说,赵括面向东方,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更违背了荀子的“无威内而忘败”。赵括将赵王的赏赐据为己有,买田置地,沾沾自喜,对属下的赏赐,非常吝啬。违背了荀子“主不能喜,用财欲泰。”

荀子预言,应验如神!赵括急于立功,轻敌冒进,中了秦将白起的埋伏,四十五万赵国将士,全部被白起坑杀。邯郸保卫战,是赵国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邯郸的壮年“皆死长平”,到达了“民困兵尽”绝境。秦国则以举国之兵合围邯郸,号称“旦暮且下”,不出一天就要攻占邯郸,灭亡赵国!

赵孝成王、平原君赵胜感到亡国的焦虑:“秦军天下无敌,是不是不可战胜?”

荀子:“赵国如果拥有仁人之兵,就可以一举战胜秦国。”

赵孝成王:“如何才是仁人之兵?”

荀子:“仁人之兵,隆礼好士,百将一心,三军同力。”

赵孝成王:“寡人愿早上朝,晚退朝,用谦卑的言辞,贵重的礼品,招纳义士,结交盟友,君臣同心,上下同力。”

平原君赵胜:“我愿散尽家财,犒赏将士。并将自己的夫人妻子,编入士卒之间,让她们为将士缝补衣物。”

赵孝成王:“上*丢失,邯郸能否保住?”

荀子:“韩之上*,赵得之,而不能凝也,故秦夺之。一言以蔽之,关键在凝!凝聚士人要依靠礼义,凝聚民众要依靠仁*。礼义完备,士人归服;*治清明,民众安定。士人归服、民众安定,这叫做最大的凝聚。邯郸有了凝聚力,以守则固,以征则强,令行禁止,王者之道。”

邯郸保卫战,赵孝成王与平原君,以身作则,推行荀子良策。赵国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出现了荀子所说“大凝”的景象。

长平之恨刻骨,君臣之恩在心,这极大地激发了赵国上下的凝聚力。百姓们自发耕田疾作,以生其财。没有兵器,百姓们削尖了木头,制作长矛和箭矢。起初,百姓们吃酒糟和谷皮。后来,糟糠之食都吃尽了,百姓就互换孩子,烹煮而食。纵使到了“易子而食”的绝境,也决不投降暴秦!正体现了荀子议兵“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在乎附民”的民本思想。

连环画《信陵君救赵》封面图

危急关头,信陵君“窃符救赵”率领八万精兵救援邯郸。平原君和毛遂入楚,楚国与赵国结盟,春申君领兵与信陵君会合,共同攻击秦军,大获全胜。大秦主将郑安平与两万秦军投降赵国。历时两年之久的邯郸保卫战,以秦国的失败而告终。

赵孝成王:“邯郸保卫战,多亏平原君和信陵君。荀先生以为这两位臣子,是怎样的臣子?”

荀子:“平原君之于赵,可以称为辅臣;信陵君之于魏,可以称为弼臣。”

赵孝成王:“何为辅臣?”

荀子:“如果能群策群力,率领群臣匡正君主的过失,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使君主尊贵、国家安定,这叫做辅臣。”

赵孝成王:“平原君真乃辅臣也!那何为弼臣?”

荀子:“如果能抗拒君主的命令,借用君主的权力,反对君主的错误行为,让国家转危为安,使君主洗刷耻辱,功劳足以成就国家的最高利益,叫做弼臣。”

赵孝成王:“信陵君真乃弼臣也!”

荀子作为杰出的*治家、思想家,对平原君和信陵君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

未听荀子“凝聚”之言,赵国占领上*,又丢失了上*!听从荀子“仁人之兵”,赵国保住了邯郸,战胜了强秦!荀子的军事思想,得到了历史的认可与世人的称赞!从此之后,“儒家不知兵”已成过往云烟,荀子议兵之后,将“儒”与“兵”相结合,为后世描绘了一种知儒知兵、允文允武的儒将形象。

正如明代诗人杨慎的名诗:“折冲樽俎烟尘静,始信荀卿善议兵。”

(作者:范文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邯郸学院新媒体创作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给力!邯山区这项工作又夺全市第一明起,邯郸10条公交线路临时绕行刚刚刷爆朋友圈的“秋天第一杯奶茶”,到底是啥梗?!文图丨新邯山文化研究中心编辑丨李铮儿初审丨卜丽芳终审丨王国庆王宪东

投稿邮箱丨hsxy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