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高中历史高频知识点总结之中国传统主流思想 [复制链接]

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百家争鸣,启于春秋,兴盛于战国,它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


  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为学术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社会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③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④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竞相礼贤下士,重用人才

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治思想——①主张为*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评价:


  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治思想——“仁*”(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


  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治学说“仁*”,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②“性恶论”


  *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


  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


  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


  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法家:


  韩非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


  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治体制的需要。法儒结合,此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墨家:


  墨子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评价:


  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后世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直至今天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汉代儒学

1.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董仲舒将道家(黄老之学)、阴阳家、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传统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2.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②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吸纳了其他学说,由先秦时的批判时*改为维护现实统治

3.影响


  对当时: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适应西汉经济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对后世:


  ①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②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宋明理学

1.理学兴起的背景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②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的主张,儒学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③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

2.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


  ②“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④当人的私欲与天理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


  王阳明的心学: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①王阳明把理学发展为“心学”


  ②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进一步发展了“仁”的思想,强调自我修养和奋发立志。

3.宋明理学的评价


  ①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出现的背景


  ①*治: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②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兴起


  ③思想:理学和心学盛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李贽思想


  ①否定孔孟学说的权威;


  ②反对传统道德和传统观念,追求个性解放;


  ③否定“存天理,灭人欲”;


  ④主张男女平等

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进步思想家


  ①*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


  ②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


  ③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

4.影响:


  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思想解放的历史进步作用


  ②对儒学的继承与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