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对立与整合ldquo以礼入法rdq [复制链接]

1#
“所谓法律儒家化表面上为明刑弼教,骨子里则为以礼入法,怎样将礼的精神和内容窜入法家所拟订的法律里的问题。换一句话来说,也就是怎样使同一性的法律成为有差别性的法律的问题。”这是瞿同祖先生对“以礼入法”思想的精要论述。儒法两家本是对立学派,为何能够实现整合与融通,“礼与法”有着那些相通之处,二者融合思想自古有之,今天社会治理所标榜的“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治理方式与“以礼入法”思想有何关联,又有着何种启示。孔子本倡导“仁”与“礼”。“仁”便是德治,“礼”则是礼治,认为“德”是维持礼治秩序的力量。法家则强调以法律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原则,法律制裁是维持法治的后盾。理论上,二者互不相容;实践中,二者却做到了有机结合。这种结合的思想渊源便是“以礼入法”思想。孔子时代正是儒家思想高谈“人治”、“德治”观点的时代,孟子时期法家思想盛行于世,各种改革变法层出,孟子不在朝堂,便可以继续完善“仁*”思想。直至荀子兼容百家之长,成为终结百家争鸣的思想家。在人性上采用“性恶论”,认为“君子应以礼仪师法化民为善”,但是并非全部之人都可以以礼教化之,不从教化之人须威之以刑,“礼刑分治”思想初现。“不教而诛,固不可为训;教而不诛,亦不足以为训。”教与诛不可偏废,社会治理必以劝善惩恶为原则。韩非与李斯皆出其门,可以说二者思想皆有儒家之影响,这也是“以礼入法”思想的理论前提,若二者毫无交集,论其结合也无处下手。秦二世而亡,乃是法家思想作统治思想不可取之证。汉武帝将学归一统,独尊儒术,此时法家失势,无力再与之抗衡。就制度而言,儒法之争已无意义可言,历朝历代都有法典,法律作为制度规范已经定型,只是法律制定、解释权归于儒士之手。汉武帝以降,儒士成为读书人的代名词,儒士若为*一方,必须担司法之责,听诉便成为入仕必修之学。因此,儒法归于一体皆是*治统治的需要。董仲舒为儒法融合做神学(玄学)层面上的辩护,将儒法比作阴阳和四季,认为若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功,顺势提出“以儒为体,以法为用”的观点。至此,儒法合一便从理论和实践上获得“合法性”。东汉*论家王符在董仲舒思想的基础之上继续论证礼法融合的正当性,“善人劝其德而乐其*,邪人痛其祸而侮其行。”主张统治应宽猛相济,*宽民慢,必纠之以猛,这是典型的礼法分治观点体现。他更强调法令的作用,认为“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国之治乱全系于行法废法”。荀子十三世孙荀况与其人性思想存异,并未承其性恶论,而是认为人性善恶相兼,任其发展,则为恶易,为善难。人性二分思想在其治国思想上体现为:教与化,礼与刑,二者各有其用,缺一不可,必兼用。无论二者是否在理论上对立,对于统治而言都是工具。其提出的“五*”思想实则是德治与法治结合思想的体现,五*即养生(丰民财以定其志)、正俗(审好恶以正其俗)、彰化(宣文教以彰其化),此三者乃是德治与人治;后二者即体现法治思想,即秉威(立武备以秉其威)、统法(明赏罚以统其法)。恩威并施,德法相济,乃是“儒法结合”的外化。后世对“以礼入法”思想的论述大多是对以上思想派别的承继与阐释,故不再赘述,至此,“以礼入法”思想流变梳理基本竣工。概而述之,“汉儒逐步改变了法律的价值取向,确立了儒家经典的最高法律地位,并通过以经断狱、以经释律,将一些礼制原则和规则引入法律,作为法律规范运用”(引自学术网站“正来学堂”温静芳博士《“以礼入法”带来的是什么——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文)。礼是道德的具象化。与其说“以礼治国”,不如称“以德治国”。将礼的规范化上升到物理制裁性时便成为法律。古代德与礼皆是意识形态的主要构成,随着皇权的加强,意识形态控制愈严,德与法互为补充,成为古代帝国统治得心应手的武器。今天“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论调愈发高涨,今天的德与法已经跨越东西两种文化,今之德自古有之,历经时代的磨洗存留下来,今之法自西欧传之,与社会道德已无契合之处。因此,对于德治与法治结合不能法古,将道德一体化,再把道德法律化,最终实现法与道德一体化(参见杨一凡、刘笃才:《中国的法律与道德》,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年版)。误读德治与法治,以德之“柔”融法之“刚”,将会使二者的秩序维持功能丧尽;今之德治,并非强调统治者行“仁*”,这样陷入人治窠臼之中;法律常被称为道德的底线,德治在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代更具作用,在道德滑坡严重,社会良俗殆尽之时过度强调德治的作用是无意义的。整个社会道德水准低的原因在何?“压缩的现代化”压缩了发展的时间,同时也压缩了社会发展质量。社会质量欠佳时期,法治原本的作用也会被道德的滑坡所拉低,因为维持法治之人的道德得不到保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如此浅显易懂的道理,总是费九牛之力才肯铭记。疫情当前,多少人狰狞面目显露无遗,多少事一次次刷新我们对道德滑坡的认识!人不禁会问到底怎么了?不必问,因为真正的答案只可意会!*学私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