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01
历史科目考试说明
1.百家争鸣
①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②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③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选考)
2.汉代儒学
①罢黜百家,倡导儒学
②太学的创建
③科举制的文化影响(选考)
3.宋明理学
①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②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出现的背景(选考)
③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选考)
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①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②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代表作
③王夫之的主要思想主张
④明清时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的思想价值(选考)
02
重难点知识纲要
0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学的发展历程:
①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②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和丰富了早期儒学
③秦朝的“焚书坑儒”,使儒学遭受打击
④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确立了官方正统地位
⑤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冲击和挑战
⑥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和心学的创立发展,重建了儒家信仰体系
⑦明末清初,对儒学的批判继承,出现思想活跃局面
⑧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
⑨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到孔家店”的口号,全面否定和批判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早期儒家思想: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①在*治方面提出“仁”(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与“礼”(维护周礼,克己复礼)的学说,注重*治与人事
②在教育方面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
①提出道德的四种规范(仁、义、礼、智)
②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学说
③提出“民贵君轻”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荀子:
①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
②在*治上主张“礼法并重”,提出王霸学说
③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大自然的运动是有其自身规律的),“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
道家思想:
老子:
①“道”是世界的根本(客观唯心主义)
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
③对社会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在*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
①把“道”作为最高原则
②强调“齐物”(认为“道”无所不在,与万物一样没有界限于差别)、“逍遥”,反对追求功名利禄
法家思想:
韩非(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①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②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③主张因时变革(“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墨家思想:
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①推崇夏朝*治,提倡刻苦俭朴、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讲求实际功利
②其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兼爱不同于儒家的仁爱,是无等级无差别的爱)
③在认识论(提出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和逻辑学方面有很大贡献
儒学的进一步发展
汉代儒学
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学派思想,对传统的儒学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主张如下:
①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观点
②认为*策要“因时更化”
③根据其“春秋大一统”观点,提出加强中央集权和思想统一
④主张实行“三纲五常”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采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逐渐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二程”(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认为天理的核心“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
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①本体论方面:提出“理气论”(客观唯心主义)
②修养论方面:在学习的方法上提出“格物致知”;在学习的过程上提出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在学习目标上是追求“仁”(“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成为仁者(仁者强调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③社会*治理论方面: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社会实践理论,同时通过“正君心”干预*治
陆王心学
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
①“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②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
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
①“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良知即是道德意识,指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也是最高本体)
②“致良知”(将良知推广到事物的方方面面)
③“知行合一”,强调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
对儒学的批判继承
黄宗羲(代表作《明夷待访录》):
①敢于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
②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认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③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黄宗羲的思想具有早期民权思想色彩,为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武器
特点:
①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②提倡“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③反映了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顾炎武(代表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①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黄宗羲、王夫之也一样)
②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③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梁启超将其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代表作《船山遗书》):
①*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和批判帝王把天下当私产
②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
02.“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①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②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③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统治者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
03.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相同点
二者都属于理学范畴,其本质一致,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都属于唯心主义
不同点
①在哲学观上,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就能成为圣贤,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②在道德观上,程朱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陆王心学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编辑:安阳晓岸
提示: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