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荀子目光锐利善恶分明的智者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我们从小读取的《三字经》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典型儒家代表—亚圣孟子的论点。可这样的观点有谁在分析、在思考、在反对?旗帜鲜明的恐怕只有一个人:唯物主义的先行者—荀子。荀子认为人最基本欲求就是生存,那就会对物质有追求,但天生对物质的欲求与和道德礼仪规范是不一致的,道德礼仪规范是社会发展后,文化的产物,原始需求自然会与有约束的文化规范有冲突点。他认为人"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结论就是:人性是"恶",而不是"善"。但荀子观点有延伸的阐述,他认为人性是可以教化的,经过合理教化的人性才是“善”,非经教化的人性本质上还是“恶”。所以在《修身》篇中,他强调人要向善,学习善良的行为,而对不好的行为,要心怀敬畏的来反省自己;他强调要保持自己善良的品行,对不良的品行要进行反思,可以痛恨自己的不足和非善之处。对指出自己的缺点不足的人,要像老师一样的尊重;对自己善良的行为赞同的人,就要像知己朋友一样相处。相反,对自己阿谀奉承的人,就是想害我的贼人。可见荀子三观的正直和善恶如此分明!所以他强调,想做一个君子,就要爱憎分明,既要尊崇老师、亲近朋友,又要旗帜鲜明的憎恨品行恶劣的贼人,如果能保持这样的向善心态、爱憎分明,又善于听取意见和建议,想不进步都不可能。与之相对的是,小人恰恰相反,不能认知到自己的黑恶和不足,反而对给自己提意见的人心怀憎恨;自己无能昏庸,却想让别人违心的夸自己贤能;自己的心狠似虎、狼,做出的行为禽兽不如,却怨恨别人的指正;爱听好听话,只亲近阿谀奉承自己的人,却对诤言相告的人进行疏远,把善良正直的话当作对自己的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加害,即使想不灭亡,可能么?这也许正符合一句国外的谚语”欲其灭亡,先让他疯狂。《诗经》里说过:“乱加吸取乱诋毁,实在令人很可悲。谋划本来很完美,偏偏把它都违背;谋划本来并不好,不能反而拿来都依照。”就是说的这样的小人。从这段上看,诸葛亮倒是学习的非常透彻,《出师表》明确引用了荀子的观点。

荀子修身原文(节选):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诗》曰:"噏噏呰呰,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此之谓也。

三悟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