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人的思维课易之为学,万世不易 [复制链接]

1#

序文及说明:

中国人的思维课,是笔者学习伏羲易,探究上古文明,与师友一道建构华夏知识总图的一些心得。同时接受老师张远山的提示,思维课作为伏羲象数易学史的一部分,先行动笔。在—年的那个冬天,陆续写了35篇初稿。原计划写作篇,并完成修改和注释。

文化自信,必须从源头上做起,这是笔者自觉的历史使命,故此才愿耗费心力和时间去钻研。至于破除西方伪史的工作,就留给其他众人去做吧。这些完成之后,起码象易中天那种鼓吹中华文明才年甚至更短的所谓大师,从此可以休矣。

但是这个宏大的学习和写作计划,因家乡琐事纠缠,心力耗散,逐渐的就放弃了。同时大量荒废的,还有笔者的法律工作。家乡的山水被破坏,成了笔者的一大心结。气以地显,人以文养,最不济也会是个文化基地吧。就那么非法开采了,破坏了东苍龙之尾,西白虎之腹,怎不叫人愤怒。

据笔者研究,泰蒙山地以南,古泗水流域以东,淮水以北,尤其以莒县、兰陵、邳州等地为主,是伏羲支族少昊氏的福地,也是在炎黄合并,实行“以人代天”的王道*治后,伏羲易仅存不多的存留地。后世易学大师或世家,均与此地有极深的渊源。

1、子夏(《论语·子路》“子夏为莒父宰”,收李悝、吴起为弟子,为魏文侯师,著作《子夏易传》);

2、荀子(两任兰陵县令,为韩非、李斯之师,诀发“善易者不占”否定了周易的占卜算命之说);

3、孟喜(东海兰陵人,诀发伏羲12辟卦,著作《孟氏易》,以六十四卦分配气候,以卦气言《易》);我老家名称孟渊,其地形恰似古版孟喜太极图。

4、兰陵萧氏更是直接以连山历成为南北朝的王族(梁元帝萧绎著《连山》三十卷,《金楼子·著书篇》曰:“《连山》三秩三十卷”,结构与周易完全不同)。

5、这些没断的路,以及道家最隐蔽的民间学问,最终传到了邵雍(青年时代多次游历齐鲁莒等地)手里,隐蔽了三千年的伏羲先天八卦才终得天日。当然,邵雍之不足在于,1)、伏羲八卦是对64卦的简称,是先有的经验上的64卦,后有的学说上的八卦;或者说图像史的64卦,后有的文字史的八卦;2)、邵雍诀发的64卦的卦向,卦序,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

不过,这已经让湖湘学派的后起之秀,明末的王夫之望而却步了,只信其义理,而否其象数与图形。湖湘文化的又一个年之后的传人,后来建立了新中国。

学问之道,在于常温常新,中断再捡尤为艰难。好在这两年,又结识了不少好友,看了一些闲书,认识反而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也许在未来不久,余生有暇,会继续把学习与写作计划实现吧。不过,此前的书目顺序,要重新布局了。就把原文的第33篇即本文,作为第一篇,开启中国人的思维课吧!

中国人的思维课:易之为学,万世不易!

中国人的思维课一

讲完了易-易经-易传的关系以后,我们需要回到易学本身了,了解什么是易学,以及易学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一、易学原本—伏羲易1、经文流变

伏羲之后,本易(天地定位,以乾为首,两两相对)在连山、归藏、周易之后,基本都很少见诸史册了。

周易之后,连山,归藏也逐渐的退出了历史舞台,尤其是在东汉以后,就消失不见了。兰陵萧氏所著之《连山》也在宋代不见了,同时不见的还有上古信史《竹书纪年》(宋儒之兴,喜忧参半)。多半毁于战火,也可能存在人为因素,类似后人的以今非古,呵呵。

另外,从易经在汉朝的流行程度来看,可以消除一个固有的印象,即秦始皇焚书坑儒,焚的多半是一些假书伪书,或者墨家的实用书(不让别人用而已),道家的方术丹书等,对于易学部分,秦始皇是保留着足够的敬意的。当然,这个不排除是*治需要,因为天皇伏羲——人皇黄帝——始皇嬴*,都胜在始创上,而伏羲、黄帝的文化根基就是易,始皇自然不敢不敬,相反还要大力推广。

易的传播与利用程度,会很大程度上决定他的江山能够走到什么程度。在始皇的主要统治工作中,变封建制为郡县制,可为变易;统一度量衡,修建直道,开挖郑国渠、灵渠等,方便交易;统一文字(小篆),是为简易;不易嘛,当然是皇权万世喽,呵呵。

2、伏羲易的原型

伏羲易的原型,重新出现,是到了北宋邵雍手里。这个原型就是《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是由邵雍对外公开的。(卦向,卦序,已经逻辑进路,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幸由我师张远山在《伏羲之道》中修正)

在易经、易学的发展史上,如果说东西两周的易经、易传是个高峰的话,两宋是另外一个高峰,这个高峰首先就是从邵雍这里开始的,两宋著名文化人如二程兄弟、周张、朱熹等皆是易学大师,前五人又称北宋五子,义理派由此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程颢叹曰:“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程颐:“(邵雍)德气粹然,望之可知其贤。不事表襮,不设防畛,正而不谅,通而不汗,清明洞彻中外……群居燕饮,笑语终日,不取甚于人”。哥哥有点吹,弟弟的话还是靠谱的,这也是笔者的人生追求。

邵雍的老师叫李之才,北宋天宝年间的进士,曾任共城县令(现河南辉县);李之才的老师叫穆修,当时号称文章甲天下;穆修的老师叫种放,自称退士,大知识分子;穆修的老师为希夷,就是道士陈抟,民间称为陈抟老祖。

陈抟从何而习呢?朱熹曾经说过这张图“传自希夷,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参同契》所言是也!”。就是说,陈抟是和世外高人,那些修炼的隐士、道士学来的,并且东汉道士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写作的原理,就是这张图。

3、原形为变形—浑天说、盖天说

大家看这个图,很明显的体现了笔者前面思维课的主体内容,即天地定位(上南下北),乾坤坎离定四时,然后乾坤,巽雷,坎离,艮兑两两相对分八卦,两卦相重出64卦。

笔者曾经多次说过,当然孔子也多次说过,伏羲仰观俯察,其八卦、易学更多的来源于天文学。因此,伏羲先天64卦方圆图可以认定为伏羲八卦或曰伏羲易的原型,即符合其基本构造。

但是,基于笔者对伏羲八卦的研究,却不认同这个方圆图,就是说不认同这个方圆图是伏羲所做,而是后世人们根据伏羲易的原理创作的。从本质上来说,伏羲八卦原型是浑天说的原点,方圆图属于盖天说的范畴。浑天说和盖天说,是古人理解天地现象的两种主要学说,历来就有争议,最终在唐代统一到浑天说上。

当然,作为华夏文明的天文学基础的终极成就,由浑天说进一步发展出的浑夕说,即宣夜说,才是笔者推崇的学说体系。本文不做进一步阐发,仅提示三点,一是浑天说,加上岁差,就大致等同于宣夜说;二是,宣夜说的哲学思维,是无极之外复无极,世界观基础是天生不完美;三是,宣夜说的物理特征,就是宇宙大爆炸,存在只是逝去的瞬间而已,不变的是永远在逝去。

假如我们把伏羲八卦从平面图立起来,以观察者为中心,再让天地阴阳按照客观规律动起来,然后天地阴阳交合化成分出八个极点,这就是浑天仪的球体概念了。西汉末的扬雄最早提到了"浑天"这个词,东汉著名天文学家张衡提出了"浑天说",认为浑天说认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则附于"天球"上运行,"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年中国航天很重要的一场发射活动,就是发射张衡一号,用于观测地球电磁场。这是对这位古代科学家最好的致敬!

盖天说的出现则可能更早,甚至在人类社会初始阶段即如此,人们根据直观感觉,认为天在上旋转不已,地在下静止不动,由此逐渐产生了"天圆地方"的思维定势。形成学说则要到周朝以后了,但终因其自身有着不可克服的弊端,而在汉代以后逐渐被"浑天说"所代替。

学说争议很复杂,主要是盖天说更多的基于肉眼观察,这个感性思维不去除,就无法达到浑天说的理性层次。同时古人使用的观测工具,也是以方定圆,以勾股定方圆,周初商高所谓“圆出于方”更多的带有工具论的色彩,而与实际的天地自转公转出现了思维偏差。这或许提醒我们需要警惕“感性存在论”、“工具理性论”。其实如果简单化理解,把伏羲八卦的四个极点,用圆周圈起来,就是浑天说,要四边形圈起来,就是盖天说。

因此,笔者断定,这个伏羲方圆图也不是伏羲易最初的原型,不过是符合其观天授时的学说体系,而可以被认为是伏羲易的学术版本。其制作时间应该在周朝至汉代这段时期内,后来传承至邵雍。

4、工具理性及其批判

这里就有个奇特的文化现象了,就是说在周易官学大行其道,且被孔子进一步发扬光大之后,周易的乾为卦首,在感性思维和工具理性面前,仍然被怀疑、被质疑,最终被伏羲易的浑天说所取代。

民间研究者基于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工具利用的熟练程度,成功瓦解了官方的意识形态,官方的*治正确最终没能抵的过现实需要和工具理性。

我们说伏羲易是基于天文观察的创造性成就,天文在变,观察工具又在进步,最终必然还是要回到这个本源上,中间的所有三易之说,只是适应了当时的时代需求和*治需要,最终还是难以掩盖伏羲易的客观性和真理性。这就是笔者一定要强调的伏羲易的本源性,也是笔者不愿意过多分析连山、归藏、周易的原因。

另外一点区分,就是过犹不及,科学研究如果不能脱离感性思维,过于重视工具理性,最终也会走向自己的方面,这就是盖天说及天圆地方说的来源和不足之处。感性、工具,最终还是难以达到完全的客观性和本体性,这是很值得我们警惕的。

这就是盖天说最终被浑天说取代的根本道理。不过,如此说来,我们的认知、创造、发明,是不是就一定是进步呢?现在人们对于机器人、人工智能、转基因等新科技的质疑,就是这个原因,工具也可能会走向人类的反面。

二、易学思维观我们说华夏思维的核心在于观察,观物取象,以符化之,这个特点在易学的发展史上体现的非常明显。

王夫之所说的:“数以画生,积画而象成,象成而德著,德立而义起,义可喻而以辞达之”,就很好地概括了中国式思维,也基本讲清楚了易学的路径以及道理。

“数以画生”,数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由数开始,才能形成知识和认知,才具备文化学上的意义。这个数,最初只不过是简单的笔画或者笔画的组合,比如最初的一三二四四个极值就是数,二进制,十进制都是数。

“画积而象成”,这些一划一划的杠杠积累起来,形成完整的卦,就形成了易象。

“象成而德著”,就是易象形成以后,就具备了一定的规律性,比如天地运行规律,阴阳变化规律,人事代谢规律等,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就是德。一定要注意此处的德,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品德、德性,而是每个易卦内在的基本特性和规律性。人必须掌握这个规律,然后就可以以此推测世事,按照其规律行事。文以化之,以此类推,这对于一般人就足够了。

但是对于学易用易的人,对于究天极地的大神们来说,这还不够,还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就是掌握规律的普遍性,掌握规律背后的支配力量,这就是义,或者说是道,“德立而义起”就是这个意思。

能看到义理,并用语言表述,这个工作肯定跟你我无关了,这是大神才能干的事情。大神们知道了这个义,就可以愉快的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了,用语言文字把这个道理表述出来,就形成了经文。

能完成这个工作的大神都成了皇、帝、王、圣人,其代表者也不过三五人而已,请记住下述诸人—伏羲、神农、黄帝、文王、周公、老庄、孔子,分别代表了中华文明的几个重要时期,三皇、五帝、尧舜禹夏、商、周等。而所有这些大神,恰好都是易学大师,由此可见易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易之为学,万世不易,说的就是这个。

民族奠基与发展我们先不去管它,就主要的文化成就儒、道而言,儒家认为《易经》是“群经之首”,道家认为是“大道之源”,一个说是领衔的,一个是是源头上的,都是最了不起的。说起来也可怜,后世的儒生、道家哪怕是大家,也只能作些修修补补,注疏解释性的工作了,但如荀子、郑玄、孔颖达、邵雍、张载、朱熹、王阳明、王夫之等仍然前赴后继去学易、解易,由此可见,易经对于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属于头脑中、基因中带来的,一以贯之,不可懈怠。

三、易学概览上面,我们是从思维方式上推论易学,现在反过来,易经,易学大成,我们来从正面看看,这里面究竟包含着哪些奥秘。

这就是《易经》的理、气、象、数四位一体理论,即易经包含着易理,易气,易象、易数等四个方面。《易经》就是通过理、气、象、数的基本范式,把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结合起,成为一个整体,成为了包罗万象的一套综合性学问。所以王夫之又说:“故无数外之象,无象外之辞。辞者,即理数之藏也。”,如果在加上被传统儒家消解的物、形二字,易经就是世间最完整的学问了。

1、易理

易理,又称易的道理,是建立在易经基础上,以易经为思维公式,从一整套象数之学中升华出来的理念、道理,这是在易经本身所包含的道理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广泛的理论延伸。如阴阳变化,波粒二象性,辩证法,事物的普遍联系,动静相宜的周期律,正弦分布的社会形态等都是这个易理。另外如我们经常说的“天行健,地势坤”、“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也都是易理。学易重在学理,有理走遍天下。

2、易气

易气是指《易经》的来源,即天文历法,然后再把这套理论用于实践,即根据易学所昭示的天文历法去从事生产生活。日月星辰的运行,《易经》中说都是气的作用,是一气流行产生出了天地万物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特别讲究这个气。观天察变,四事而定,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勤于稼穑,多做耕耘,春播秋收,冬伏夏藏等,这是农耕时代的风貌。

当然,对于工业和城市文明来说,这套理论并不过时,只不过需要根据时代特征适当修正罢了。西方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学到这里就觉得很恼火,这个气是什么东西呢?是氧气?二氧化碳?还是我们一呼一吸的这个气呢?都不是!这个气的概念很深奥,也是《易经》中很重要的理念。

3、易象

易象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伏羲八卦的象数模型。观物取象,是华夏思维的重要支撑点,也是易学与其它学问相区别的最独特的学问。

取象,也可以理解为抽象,就是把物形的实际特征提炼出来,进而采用符号表示,就可以开展思考和运算了。”“象”字有三重涵义:一指事物可以感知的现象的特征;二指摹拟的象征性符号,如卦象、爻象;三指取象、象征,为动词意。

《易经》就是通过一阴一阳这两根杠杠的叠加、组合,最后成为六根杠杠所组成的卦象。《易经》的整套学问的基础,就在于这些杠杠组成的变化多端的形象,来揭示天地之间,揭示自然乃至于人类社会、人的心灵的各种变化状态。

4、易数

那易数是什么呢?数是认识万物的一个基础,《易经》这个数的原则是非常简化的,通过一阴一阳数理叠加的变化,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一直推衍开来,宇宙万象都包括在这里面了。

其后的二进制,十进制,进而九九乘法表,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都是以数位基础的演算成果。在数学和科学上,我们并没有缺位,当然也不会落后太久了。

附:大争之世,中华复兴!察时言以观社稷,探本源以正思维。长期坚持原创不易,如文章引起大家共鸣,请大家赞并转发,以支持我继续分析创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