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大兴一骑独行何处去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出席健康中国公益盛典 http://m.39.net/pf/a_6169140.html

友人刘刚、冬君伉俪,年因另一位好友周泽雄相识。先是在燕谈网上神交,这个网名本来就取自“契阔燕谈”,不久后诸人聚首京华,果然一见如故。转眼近十年过去了,虽然天涯海角,一直偶通音讯。这一年多来,又在同一家报纸发表专栏文章,结下了新的一重缘分。

还是在年早春,冬君发邮件寄给我他们的大作《文化的江山》初稿,我一口气读完,在从上海飞芝加哥的十几个小时里,手写了一篇读后感草稿,不想回到家收拾行李,这两张纸从此就再也没有找到。写文章如同其他许多事情一样,需要一鼓作气,以前的不少文字就是这样散失的。

《文化的江山》跳出传统的*治史、经济史视角,从文化演变的角度勾勒出中国历史的线路图。经历过25个朝代的国史,有过多少次兴亡,“崖山之后无中国”的沉痛,然而一息尚存延续至今的,是文化的烛光。

在学识厚积半生,经历一波三折之后,从《文化的江山》开始,刘刚和冬君的著作喷薄而出。胡适先生当年主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我想历史学最重要的是多提供些视角,少说些评价。历史本就是多元多层次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越是当下的历史,也就越容易只缘身在此山中。刘刚、冬君选择的方向,是贯穿古今、横跨东西的文化思想史,这其实还是继承梁任公以降汲取外来观念,梳理本国传统的文化传承事业,但是多了几分清醒,不再有指点江山的狂想,重建价值体系的雄心。

刘刚新作《反思“历史的终结”》就是这样一篇比较东西方“自由”的内涵、“国体”与“个体”关系的高屋建瓴之论,在短短几千字里,讲这么大的题目,要言不烦、条理清晰,尤见功力。不过,“历史的终结”在可见的未来似乎不会发生。回顾过往,思想者的期待与预测,可能带来一次又一次的幻灭,事与愿违才是常态。

刘刚说“中国传统*治思维中,也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以国体为天命,将个体投入到国体中去,这就是儒家指出的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在儒家思想里,没有以个体为基本的自由观念。儒家虽然在孟子那里有民本的倾向,然而“民”只是一个整体身份,与个体无关;君仍然是国体的代表,君臣父子、尊卑秩序才是至高无上的。不过,我并不以为诸子百家的时代有谁具有接近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个体观念的意识。“个体”里隐含着对个人权利的自觉,杨朱子庶几近之,但说的是一己利害而已。

老子的生平,到现在还不是十分清楚。年郭店楚简的发掘和考证,倾向于老子生活的年代在孔子之前,是那位骑青牛出关、绝尘而去的高人,至于更具体的事迹,就无从确知了。老子经常被认为是中国的苏格拉底,从他是最早的哲学家这一点来说确实如此,只是更加神龙见首不见尾。

老子学说范围很广,既涉及自然、又关乎社会;内容芜杂、语言模糊,也是早期哲学的特点。“道可道,非常道”的多义性,折射出思想本身的多元性。这一点恰恰可以解释,不仅庄子,黄老之学也以老子为大宗师,连孔子也在传说中曾经求教于老子。虽然为法家和所谓“术”继承,老子向往的社会状态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这样的牧歌社会其实在之前的部落国家时期确实存在过,然而随着无可避免的战争与兼并消失了。老子思想里最重要的,也是被庄子继承发扬的一部分是自然与人的关系,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与庄子有关的故事流传得多一些,然而除了当过漆园吏之外,其它事情包括生卒年月也未必可靠。他好象活了很大岁数,好象和王公士卿有往来但不肯当官,但也就是似乎如此而已。现在的史料,并不足以描绘一幅完整的图景。老庄生平事迹的模糊,从侧面反映出他们虽然曾著书立说,名满天下,看上去却是宁肯避乱隐居不想建功立业之人。他们书中的思想,有超越现实的高远,却没有改造社会的雄心。

庄子比老子更进了一步,他的逍遥精神是一种脱离社会、回归自然的梦想。虽然庄子外篇很可能是后人所托,不过其中的乌托邦精神是很一致的:“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庄子·外篇·马蹄》)这里不仅人没有了分别,而且与自然禽兽和平共处。老子的理想退居其次,虽然听上去靠谱一些:“至治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庄子·外篇·天地》)

虽然没有明确个体,虽然人还是一个复数的概念,但是在庄子那里,人是一个抽象的存在,不再是某种身份的集合。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在这种抽象化背后,蕴藏着人是平等的逻辑可能性。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认识到在宇宙中人的微不足道。老庄眼中的人,不过是身处天地间的沧海一粟,他们由此而从人的角度对天地自然存敬畏之心,又从天地的角度对有限人生持从容淡定的态度。“道”在老庄那里是天地之上的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极致是归于无。道最终是不可言说的,这看似不可知论的背后,隐含着老庄对人类认知能力的清醒与谦卑。

少时经常和“老三届”的兄长辈在一起,在“文革”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中间相当一部分人对哲学很感兴趣,虽然读的书很有限,马恩列以外,大多数人到黑格尔为止。那些漫长的、激动的、玄学的讨论听上去很有意思,我也曾见到过戴着黑眼镜、目光深邃、声音像蒋勋的一位老兄,看上去很有魅力。“老三届”的哲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