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知行合一杨晶晶探ldquo四关键 [复制链接]

1#
北京权威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探“四关键词”,学《鱼,我所欲也》

——训练差异性创造思维、探索式创新思维及质疑思维教学设计

文/杨晶晶

一、学情分析及设计意图:

九年级的孩子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文言文词汇、阅读技巧和方法,能够借助注释和写作背景进行比较、分析。理解、归纳能力较八年级也上升了一个台阶,比较适合在思维发展方面进一步训练和提升。

《鱼,我所欲也》有很大的教学难度!首先难在透彻理解,这种难度不在字词上,而在文章的逻辑、孟子的哲学思想、哲学思想的价值领悟及辨证认识上。其次,学生对这样的议论式文言文比较反感,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在文本上打转,很难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考察是重庆中考的新元素,学生运用多个文本分析探究问题能力比较弱,由此及彼、求同求异、层层推进的思维较差。

一、针对九年级孩子的思维特点,在课堂上生成一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差异性创造思维、探索式创新思维和质疑思维的发展。

二、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尽量读透文中传达出的孟子的一些哲学思想,并能感受到这种千年正统思想的价值。

三、进行一定的传统儒家文化的渗透和内核探究。

这是我这堂课设计的三个目标。

我读《孟子》,能体会到那段纵横捭阖的岁月里,士人是如何为他滔滔不绝的雄辩和丰富多彩的词章所倾倒,我曾认为其衰朽的*见和不切实际的道德建设总是华而不实的让人窝心。但是,是我太不宽容他的哲学,我总把他定位在一个逝去的时代——战国。总觉得往事

业已消逝,它的精神与实质早已定格于时间的砧板之上。其实,我们可以让“孟子哲学”在我们这个时代鲜活起来,只需要我们选择它的一个角度,进行一种方式的打磨,令其由浮动和静止化为一种流动和灵动,并呈现一种人生的指导意义。这需要精心的捕捉,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挖掘,除去一切粗糙的糠枇,把那细腻的粉质,化为永远的,令人渴望反复进出,留连徘徊于任何时间纬度的“孟子之城”。

最后,我发现,思想是可以做加减法而产生变化的:

1、孟子的“舍生取义”-“仁”“民本思想”=臭名昭著的“纳粹主义”(“武士道精神”)

2、孟子的“舍生取义”+“因地制宜、因时而化”=“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孟子何其伟大!

二、《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一)导入暖场。(“义”“选择”探究)师请学生谈自己的初读感受,学生纷纷表示读不懂,不算喜欢。

师:这篇课文很有价值,但是有点难,有点费解,如何能够更好地理解它?老师想了四个关键词——“选择”“义”还有臭名昭著的“纳粹主义”(说到这个关键词,成功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我们就把这四个关键词作为解开这篇文章的钥匙。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关键词——选择。

(二)初探“选择”,铺垫课文教学。(“选择”探究)

师过渡:这篇课文的时代背景离我们很遥远啦,老师想到用一个我们更容易产生代入感的时代让大家理解“选择”,那就是20世纪30年代。

(教师请大家把书翻到统编新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页《梅岭三章》)

师:年春,陈毅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年冬天,梅山被围,他伤病伏丛莽间20多天了,考虑不能逃脱死亡的命运,写了三首“绝命诗”放在衣服最里面,这是他的遗书。写诗时,他清楚的知道,反抗一定会死,不反抗或许有一线生机。在诗中,他写下了自己的选择。

(教师请大家齐读《梅岭三章》)

师:陈毅当年的选择是什么?请用诗中原话回答。

明确:取义成仁(书下解释:舍生取义)

师:你评价下这个选择。

明确:这是个伟大的选择。

师:(屏显《我爱这土地》)此文写于年,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时候,我国的军队连连失利,之后有了举世震惊的“南京大屠杀”,那时候,中华民族有亡国灭种的危险。面对“反抗会死,投降或许有一线生机”艾青在这篇著名的诗篇中也做了一个选择,诗中哪句可见?他的选择是什么?

明确:“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这土地里”,作者的选择是宁可反抗到死,也不苟且偷生。

师:他的选择也是伟大的,伟大而深沉。

(屏显《伪装者》中特务头子王天风的台词)

“我在这里,送走了一批批的孩子。有的送到了前线,有的送到了敌后,有的送进了坟墓。他们有的温和,有的敦厚,有的烈性。即便是有贪生怕死的,也都是些好孩子。只可惜,他们生错了时代,进错了学校,投错了老师。”

——军统特务学校校长王天风《伪装者》

师:这句话有点悲凉。它道出了选择之无奈、之难,也道出了选择的义无反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王天风和他口中的性格各异的“好孩子”们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也因选择而决定他们的生命价值大小。

师:特定的背景下,如何做出选择?何为“伟大的选择”?“伟大的选择”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又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我们来看孟子怎么说。

(三)疏通文义,理清思路。

1、学生翻译文章,教师在学生翻译过程中适当点拨、助推。并在学生翻译到“故患有所不辟也”的时候,讲辕固生的故事激趣和帮助学生深化认识。

2、教师安排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本文的论证轨迹。

3、小组展示:结合课后一大题解说论证轨迹,并得出“舍生取义”的论点。

(课后反思:这个环节教师的点拨、助推重点在于分层次和弄清句群之间的联系,课后一大题有点粗略,学生填对了,也翻译到位了,还是不懂为啥本文论点是“舍生取义”,需要师生把句群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清楚。文义思路疏通不到位,后面的思维发展训练无法展开。)

(四)发展探索式创新思维,探究“义”的内涵。(“义”“选择”探究)

师:“舍生取义”的“义”如何理解?请结合《鱼,我所欲也》及《孟子·告子上》的节选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温馨提示:展示时,请让你的发言有条理,有说服力。

(屏显《孟子·告子上》的节选)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教师预设答案:学生发现链接材料中讲到“羞恶之心,义也”,课文中有“此之谓失其本心”,书下注释“本心”解释为“羞恶之心”。那么“取义”就是文中的勿失“本心”。文中未失去“本心”的行为有:1、“所欲有甚于生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时候,可以“不为苟得”和“患有所不必辟”。2、“行道之人”和“乞人”为了尊严不屑于嗟来之食。失去“本心”的行为有:1、“何不用”“何不为”地生存。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着得我”而“为之”。以上可见,“义”不是狭义的一种情谊,而是宽泛的。它指正确的代表正义的正道的道理。

(事实证明,学生的发言超过了老师预设的精彩!)

课堂实录学生超越性精彩发言:

生1:我查了字典,义的意思有三个,一个是公正合理应该做的,一个是情谊,一个是天下通行之路。文中“所欲有甚于生者”和“所恶有甚于死者”可见,“义”和“生死”的级别等同,那么应该不是狭义的情谊,而是一种“大义”,就是“公正合理应该做的”这个意思。

师:老师表扬你借助工具书探究,让研究难度降低了。但是,如果你能结合链接材料加上再细抠文中的几处,会更有说服力,认识更深刻哦。

生2:链接材料中说:“羞恶之心,义也”,书下注释中“羞恶之心”是文中的“本心”,勿失“本心”在文中指“舍生取义”,老师,“羞恶之心”是对自己犯了错误觉得羞耻和对别人干了坏事感到憎恶的心情。由此可见,“义”是一种是非观,所以,“取义”应该解释为“去做公正合理应该做的事”。

师:太棒了!这就是由此及彼的探究思维,你的发言让老师太开心了。“本心”在本文指“舍生取义”,你们看看,已失去和未失去“本心”的行为有哪些?

生3:文中未失去“本心”的行为有:1、“所欲有甚于生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时候,可以“不为苟得”和“患有所不必辟”。2、“行道之人”和“乞人”为了尊严不屑于嗟来之食。失去“本心”的行为有:1、“何不用”“何不为”地生存。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着得我”而“为之”。

师:你能理解生2所讲的逻辑了吗?

生3:能,“义”是一种“大义”,一种是非观,就是代表正义的道理或者是公正合理应该做的。

(课后反思:此环节学生的探索思维得到了很大的锻炼,给我非常大的惊喜。如果我们把方法和思维训练做到位了,学生会突破老师的预设,“青出于蓝”!学生的问题往往是无法深抠文本,表述逻辑骄较差。)

教师在此环节总结孟子所给出的“特定的背景下,如何做出选择?”这个问题的答案:舍生取义。

(五)训练差异性创造思维,全面理解“仁义”思想。(“义”“纳粹主义”探究)

师:有人说臭名昭著的”纳粹主义”还有“武士道精神”中也有“舍生取义”的思想成分:国家、民族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只要为了民族的生存、发展,可以无条件牺牲自己的生命。比如日本二战后期的“神风特别攻击队”。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本为了抵御美国军队强大的优势,挽救其战败的局面,利用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按照“一人、一机、一弹换一舰”的要求,对美国舰艇编队、登陆部队及固定的集群目标实施自杀式袭击的一只特种部队。比如纳粹德国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力主以战争为手段夺取生存空间,建立世界霸权,从而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师:小组合作探究“纳粹主义”和“武士道精神”声称的“舍生取义”和孟子的“舍生取义”有何不同?温馨提示:请结合链接材料《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节选、课本内容和自己的历史知识,对比探究。

(屏显《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节选)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教师预设答案:纳粹主义的“舍生取义”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孟子的“舍生取义”和“仁”及“民本思想”分不开,以此得出孟子哲学的核心是“讲仁义”“行仁*”,是一种民本思想。并提醒学生孟子“仁义”观,减去“仁”,就有可能变成“纳粹主义”或者“武士道精神”。

(事实证明,学生的发言超过了老师预设的精彩!)

课堂实录学生超越性精彩发言:

生:老师,昨晚我就这个问题做了一个探究。链接材料中提到了“得道者”,加上之前你展示的链接材料中提出了“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是孟子哲学的一个核心观念——不忍人之心,也就是“仁心”,同时,孟子强调“以民为本”,这是一种“民本思想”。所以孟子的“舍生取义”和“仁”及“民本思想”不能分开。而纳粹主义强调以牺牲其他所有种族来达到德国民族的繁荣,德国法西斯*府的目标是为了将国家的地位置于所有其他事物之上,它强调*府中央集权至上论,*府和**都只是用以达成某些特定人民理想的工具。武士道精神我也研究了下,核心就是为主君不怕死、不惜命的觉悟为根本,为实现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能得发挥自己的能力,强调为主君毫无保留的献身取义、舍己成仁的武士精神。它虽然讲究大义,实际上是残酷无情、惨不忍睹,归根结底是一种封建时代的特殊而又特别的君臣思想。综上所述,纳粹主义、武士道精神所讲的“义”和孟子最大的差别是它们没有“仁”“民本思想”,孟子的“义”是建立在“仁”和“民本思想”的基础上。

(课后反思:我沸腾起来了!除了表扬和鼓励,说不出其他话了。这孩子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昨晚上熬夜超过了12点。他探究精神,清晰的比较和逻辑思维让他做出了超出老师预估的精彩发言!我通过差异性探究,学生不仅自行总结出了孟子的“仁义”思想,并且深刻地认识到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意义、价值和社会影响,以及纳粹主义武士道精神的狭隘可恶,并且感受到了孟子的伟大!)

师屏显孟子名言,请学生再次感受孟子的“仁义”哲学。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仁,人心。义,人路。——孟子

(六)发展质疑思维,接轨时代,辨证认识孟子“舍生取义”。(“义”“王阳明知行合一”探究)

屏显“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师问:“行道之人”和“乞人”为了尊严宁愿放弃生命。你能想到哪位名人和他们的选择不一样,甚至是相反?

明确:韩信受胯下之辱;宋濂的“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复言以复”等等。

师:合作探究是不是任何情况之下都应该“舍生取义”?

教师预设答案:过犹不及,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化。孟子的“舍生取义”加“因地制宜和与实际结合”等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课堂实录学生精彩发言:

生:我认为不是,如果我要保护的事物特别重要,重要到需要我不管怎么都得活着,那么我就是忍辱负重也得活下去。

教师让学生回到课堂开始之初的“选择”这个关键词和《伪装者》这部电视剧,感受《伪装者》中“明楼”这个人物形象的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的伟大的“选择”,告诉学生,有时候,委曲求全比慷慨就义更难、更重要!并让学生感受到“舍生取义”中的“生”不要狭隘理解为“生命”,它可以象征一切生命中珍贵的东西。因地制宜、因时而化地运用孟子的思想,我们就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课后反思:教师被学生精彩发言所启发,临时产生了更深入的认识,并相机总结。这篇课文不容易上出感觉,但是师生都形成了高峰体验。当我们站得高高地俯视课文,课堂得境界就高了,学生的眼界就宽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就水到渠成了。)

三、附我的一则先秦时代部分典籍读后感:

我眼中的星光灿烂的先秦时代

好久没写读书心得了,读书和孩子之间,孩子的利益是凌驾于一切之上的!但是不写些啥,心里还是空落落的。这篇读书心得是再次读完《大秦帝国》,受它的影响重温百家争鸣时代的名人代表作后的反思,很多地方引用了孙皓晖的观点,先秦时代是轴心时代之开端,璀璨群星们用自己的哲学思想点染着泱泱中华几千年丰富多彩的文化!

读《商君书》如同登上雄峻高峰一览群山之小。奔腾在胸中的是劈山开路奔向大道的决战决胜之心。

读《吕氏春秋》,从遥远的洪荒之地一路走来,历代兴亡历历在目,兴衰典故宗宗如数家珍。不管你赞同也好,不赞同也好,都会对这个和嬴*处于同一时代,就注定殉道的勇敢者竖起大拇指。

读《老子》是对一种无边际的深邃智慧的摸索。可能洞见一片奇异的珍宝,也可能捞起一根无用的稻草,仿佛一尊汪洋中的奇石,有人将它看做难以攀越的高山,也有人把它当做避风的港湾、温暖的被窝,有人把它看做绝世秘籍、无上神兵,也有人把它看做清心汤药,然而无论你如果挖掘,它的灵魂都隐藏在暮霭沉沉的远方,无边无际、高深莫测的神秘感使你产生出一种面对智者的庸碌感和渺小感。

读《庄子》,一种洒脱,一种玄妙,一种旷远,一种生死超然,一种出神入化随着心境变化莫测地萦绕着你,你可以啧啧赞叹万里高飞的鲲鹏,也可以冥思遐想恍惚梦蝶的庄生,也可以慨然鄙视井底之蛙的河伯。然,你终于迷失于瑰丽的想象,惶惶之中不知自己为何。

读《墨子》,如同暗夜走进熊熊燃烧的万丈火焰,使人通体发热,恨不能立即提剑而起,焚烧自己为一团烈焰而廓清浊世!

读《孟子》,能体会到那段纵横捭阖的岁月里,士人是如何为他滔滔不绝的雄辩和丰富多彩的词章所倾倒,但是其衰朽的*见和不切实际的道德建设总是华而不实的让人窝心。

读《论语》,它就是支离破碎而又诚实坦率的谆谆告诫,若你一味沉迷于那个时代的解释而不懂得结合时代特色,纵然你倒背如流也不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立身。还记得上学期年级让学生背诵论语,滚瓜烂熟之余,没有一个学生把这些金玉良言运用在写作的引用、化用和立意上。反思之余,古代破碎的告诫和现代网络化的生活中,缺乏一种桥梁。这个桥梁需要有人引导和搭建,这便是老师的作用吧。由此再次感叹刘小枫、余英时、黄仁宇等人,之所以在我心中伟大非凡,就是他们是善于搭桥的人。中西方文艺理论、历史文化的对比,古代和现代之间的穿越,总让人在他们的拈花一笑中,于灯火阑珊处发现泛黄的文字背后的现实意义。

读《公孙龙子》,巧思奇辩和诙谐智趣可让人不亦乐乎。

读《韩非子》,佩服他集春秋战国治术之大成的那种卓然的眼光和智慧。商鞅、李俚、荀子。。。。。。法家多少殉道者和哲学家终其一生的心血,被他熔于一炉,从此,法治、术治、势治三治合一,构筑成一个宏伟的法家方阵。古往今来的*治家虽然标榜着儒术治国,却都不约而同地暗暗揣摩这方阵其中的治国妙术。

:杨晶晶,重庆外国语学校初中语文教师。全国初中语文教师基本功展评一等奖获得者并代表重庆说课,全国课堂教学大赛,重庆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多次获得国家级重庆市级论文大赛教学设计大赛一二三等奖。全国核心期刊、国家级刊物公开发表论文、散文十余篇,参与编写教材辅助读本一本。一生俯首拜阳明,信奉“知行合一”。追随王君,实践“青春语文”。

制作:潘佳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