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生第一课理想人格怎样实现孔 [复制链接]

1#

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习公益平台

大家应该都知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格言。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讨论伦理道德原则跟物质利益之间关系的“义利之辨”,也是中国思想史上非常重要的问题。

什么是义

孔子以及后来的儒家大师对义有怎样的论述呢?义的概念很抽象,包含的内容也很很广泛。指的是符合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的行为。把义确立为一个具有思想史意义的概念,是从孔子才开始的。《卫灵公》篇里记载: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子说,君子的本质,或者说君子最根本的特质,就是这个义字。然后,“礼以行之”,用合理的行为来实践义;“孙以出之”,这个“孙”是“逊”的通假字,用谦逊的态度来表述义的观念,展示义的内容;“信以成之”,用诚实的作风来保障义的贯彻,促成义的实行。这样做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在孔子的眼里,义是君子的根本特质,而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的具体做法可以使义在君子的言行之中得到贯彻,所以,义是核心。日本一位学者龟井南冥阐释说,君子行事,义为之枝干,礼所以行义,逊所以出义,信所以成义。这个解释把孔子这四句话之间的关系梳理得很清楚。

孔子在这里非常明确地规定,作为具备了儒家理想人格的君子,他的本质特性就是义,他的行为都应该是义的体现,因此义也就成了一个君子应该追求的人生目标之一,成了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之一,正是基于这样的分界线,才有了孔子这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名言。这并不是说君子只应该追求义而不应该跟利发生一切关系,而是强调君子与小人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不同的。君子最看重的东西是义,利当然是君子生存的基础,生存的保障,君子也不太可能跟利全不沾边,但至少在义和利发生冲突的时候,作为一个君子,再大的利摆在面前,也不应该动心。

见利思义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跟他的学生反反复复地强调这一点。《季氏》篇里孔子讲到君子有九思,就是一个君子要想着九件事。哪九件事呢?一是“视思明”,看的时候要考虑是不是看清楚了。二是“听思聪”,听的时候要考虑是不是听清楚了。三是“色思温”,要考虑脸色是不是温和。四是“貌思恭”,容貌要考虑是不是恭敬。五是“言思忠”,说话要考虑是不是忠实。六是“事思敬”,做事要考虑是不是认真。七是“疑思问”,有了疑问要考虑向别人求教。八是“忿思难”,这个“难”是后果、后患的意思,愤怒时要考虑会不会有后患。而第九是“见得思义”,有名利之类的好处可得时要考虑是不是符合义。

《宪问》篇里孔子跟子路说,一个完美的人应该“见利思义”,见到利而不忘记义。也是在《宪问》篇里一位卫国的使臣在跟孔子对话中说到“义然后取”,财利当前,只有符合义的时候才拿,否则就不拿。大义当前,君子不要说可以舍弃利,甚至可以用牺牲性命来维护、来实践义。

如何看待义

历史上的君子都信奉不渝的是舍生取义,孔子思想的伟大继承人荀子,在他的《荀子·大略》篇里,对义和利的关系,又做了进一步的阐释,义和利跟每个人都是有关联的。即使是像尧和舜那样最贤明的君主在世,也不可能消灭民众去追求利的欲望。但是能够使他们对义的追求超过对利的追求。虽然像夏桀和商纣那样最残暴的君主统治,也不可能消灭民众去追求义的心愿。但在那样不好的时代,民众对利的追求就一定会超过对义的追求。所以荀子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义胜过了利的时候就是一个治理得好的社会,反过来利胜过了义的时候就是一个糟糕的社会。这是荀子以孔子的思想为基点,对历史与现实社会进行考察后得出的结论。

对义的推崇贯穿了中国两千年的儒学史。汉代的大儒董仲舒在他的名著《春秋繁露》里专门写了一篇《身之养莫重于义》,意思是一个人一生中的生命力的最重要的养料就是义。他说:天之生人也,使人生利与义,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

人生总避不开义与利的纠缠,义是用来养我们的心灵的,利是用来养我们的肉体的。正是因为义是用来养我们的心灵的,所以,我们的心灵离开了义,你就得不到快乐;正是因为利是用来养我们的肉体的,所以你的肉体缺少了利,你就得不到安宁。这话说得全面周到。

但董仲舒在权重之后总结,义和利还是不可以一视同仁、并驾齐驱的,所以,他接着说,体莫贵于心。用利可以养肉体,用义可以养心灵,但肉体跟心灵并不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两种东西,心灵是肉体的一部分,而且是肉体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以董仲舒接着说,“夫人之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

一个以追求义为主要目标的君子,他虽然贫困,还是可以自得其乐。这在《论语》当中是可以找到活生生的榜样的,孔子是这样,颜回也是这样。而一个人太不顾及义了,符合义的财货你也拿,不符合义的财货你也拿,侥幸躲过劫难的人不是没有,但有很多人却“虽富莫能自存”,虽然非常富有,但因为拿的都是不义之财,所以没出事的时侯也惶惶不可终日,出了事更是或者不免牢狱之灾,或者连身家性命都保不住。从历史到现实,不断地在向我们证明这一点,所以董仲舒由此得出结论,义对人的养护作用要“大于利而厚于财”,要比利比财重要得多。

可惜他感慨“民不能知而常反之”,很多人不仅不能明白这一点,而且他们的想法与做法却正好与之相反。他们往往是“忘义而殉利,去理而走邪,以贼其身而祸其家”。他们忘义求利,舍弃正当的道理,走上不归的邪路,最后不仅搭进了自己,还祸害了全家。他说这不仅是一个道德水平的问题,还是一个认识水平问题。直白地说,就是他认为这些人都太蠢了。

除了前面我们讲到的孔子的几个观念之外,孔子思想中还有一个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心观念,那就是中庸,我们下次再接着讲。

(图片摄影:平顶山摄影家黄治伟)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片言苟会心,身体力行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