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感,从事古典学研究,首要是对版本或者是知识的形成要注意。我们看到的《荀子》可能不是荀子时代的《荀子》,经过了写本、抄本、刻本的演变,文字到思想都可能变化,林老师在正本清源。
《荀子》即《孙卿子》的传写线索最关键的就两人,一是西汉末刘向,二是唐时杨倞,最关键的是刘向。今本《荀子》《乐记》都是刘向为首汇编整理的作品而传抄流传下来的。唐宋以来,《荀子》变化不大,个别字除外。但刘向前后,不是这样的!
刻本以后(唐宋后)变化不大,写本时代(汉以前)就是关键。
对头!
我对天道问题很感兴趣,如何把握?
汉魏以来中国学问思潮日益远离荀子思想品格,故《荀子》不受重视,没什么人注释再传播。到宋人以后,就更糟糕了,朱子等说荀子大本已失、不必理会云云……翻看都不翻看了!
何以故?
天道有宗教化的,有科学化的,荀子的是科学化的,天文学天道论;孟子的是宗教化的,伦理化天道论,朱子的也是,王阳明他们更囫囵……
王是尊德性但不道问学。
汉代神秘谶纬,上接战国,下连唐宋,董仲舒儒家与道家佛家合流一体,实证科学思维日益丧失,终于至近代化时恍然大悟。
科学化,何以解?
荀子思维就是科学实证思维,反对禨祥,反对玄思抽象及附会比附……
科学化不是墨子吗?
错,墨子的最高思想是神秘的,天道观如此,孟子恰恰吸收了墨子天志思想,吸收道家天性思想。
宋代实证思维在江西学派局部,如王安石、李覯他们,可惜没有昌盛!
也就是说孟荀二人从天道的不同理解而生分歧的吗?
是。用今天的话,是世界观不一样,当然首先天道观不一样。然后注定其他差异之线索,孟子说“立乎大”嘛。
荀子是天才式,孟子也是天才是式,刚好两极。一个科学实证思维,一个体悟超绝思维,两极。
孙诒让为啥注墨子?
孙公注墨,我不了解内容,不懂墨子注疏问题。
孟子伦理化世界观,天人伦理打通;荀子科学化世界观,天分相分,知天而不求知天(感天通天之类)。
孟子说“天下言性者则故”。何解?
我送你那书里有一节专论。故者本也,则故者法故、法本也,性善之本也,“则—故”二字在孟子书里及先秦用法考察过。
孟子反对别人反对他的性命论,大骂不知本之逞智,他大张性善天赋论,为伦理天道天德张本,为辩护仁义之大本而好辩!得道高人啊!
荀子大骂他材剧志大、胡说八道!骂他无中生有、比附瞎凑!骂他“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把孔子之学搞差了!
到大张思孟的朱子那里,什么无极太极,理气二性,天理性命,更高深而离谱!
于是荀子注定演完了……
(-12-19,李福言著《广雅疏证因声求义研究》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