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最为老师rdquo的荀 [复制链接]

1#

身为先秦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治家,荀子以敏锐的眼光、深邃的理论思维、磅礴的气度,对先秦百家之说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总结,可谓是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在稷下学宫的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很多人认识荀子,是从他的《劝学》开始,《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将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文采与思想并具。除了儒家传承人的身份之外,荀子还有“辞赋之祖”的头衔。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注定与其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有关。让我们跟着荀子的人生足迹来一探究竟。

在往来于列国的旅途中累积学识

荀子名况,字卿,约公元前年生于赵国(今河北省邯郸市,另有山西新绛说、山西安泽说),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百姓的疾苦深深地刺痛着荀子的心,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荀子立志苦学。在百家之说中,荀子特别推崇孔子的学说。在青年时期,荀子往来于燕赵之间,遍访名儒宿学,师从根牟子、虞卿等人学习《诗》《春秋左氏传》等儒家经典,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功底。《韩非子·难三》记载:“燕王哙贤子之而非孙卿,故身死为僇。”可见,荀子当时在燕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并参与了反对燕王禅让的活动,以至会引起燕王哙之“非”。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荀子“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稷下学宫是齐国广纳人才与学者,并让其展示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此时,正值稷下学宫的兴盛时期,荀子以儒家思想为本,兼收百家学说之长,提出了“性恶论”,在一众稷下先生面前展露了才华,得到了肯定。

公元前年,齐灭宋后,以武力自傲,企图称霸天下。齐国的大臣和稷下先生多次进谏,但齐湣王为*以刑杀为威,不听劝阻,反而将谏言者杀害。荀子亦进谏道:“处胜人之势,会胜人之道。”然而荀子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在战争一触即发的情况下,荀子离开齐国,去往楚国。在楚国,春申君黄歇对荀子礼遇有加,李斯和韩非在这一时期拜在荀子门下学习。荀子在总结齐国失败的这一历史教训时指出:“及以燕赵起而攻之,若振槁然,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戳,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无它故焉,唯其不由礼义而由权谋也。”(《荀子·王霸》)

得知齐襄王力图恢复稷下学宫,荀子离开楚国,第二次来到齐国,参加了稷下学宫的重建工作。当时,田骈等老一辈学者都已经去世,荀子在学宫里德高望重,成为最受欢迎的老师,并且受到了齐襄王的尊重,被拜为上卿,稷下先生们也推举荀子担任学宫的学坛领袖。荀子在稷下学宫中,广收门徒,传授思想。荀子的名望逐渐提升,却因此而受到了小人的谗言与迫害,于是被迫又一次离开齐国。

公元前年左右,荀子应邀赴秦国,与秦昭襄王及秦国国相范雎谈论强国之道。当范雎问及荀子入秦何见时,荀子回答说,秦国有“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的优越自然环境;有“声乐不流污,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的古朴民风;有“恭俭敦敬,忠信不楛”“不比周,不朋*,倜然明通”,公正肃然的从*之风;有“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的高效朝廷,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大概就是秦国现在这个样子吧。荀子在回答秦昭襄王“儒无益于人之国”的提问时,亦明确指出秦国的不足恰恰就在于缺少精通儒家治国思想的儒士。荀子认为,秦国欲统一天下,必须“力术止,义术行”,推行以“修德保民”为主、德威并用的“王道”,而非以“征伐攻战”为主、损德失信的“霸道”。

公元前年,秦赵冲突形势陡然加剧。荀子预感到一场大战在所难免,便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赵国拜见赵孝成王,向其进献退敌之策。荀子提醒并建议赵国要建立起真正的“仁义之师”“威武之师”,积极主动地把统一天下的使命担当起来。然而荀子的建议没有被赵国君臣采纳。

在齐王建新立之时,荀子第三次来到齐国。他继续在稷下学宫聚徒讲学,并经常对齐国的*治进行议论。有人对齐王进谗言,荀子因此不再被齐王所重视。于是,荀子为了避免遭到更大的祸患,再次离开了齐国。

荀子最后一次离开齐国之后,又到楚国讲学。公元前年,已经担任楚国令尹的黄歇拜荀子为兰陵(今山东省兰陵县)令。荀子任兰陵令后,推行“节用以礼、裕民以*”的*治策略,农工商各业繁荣向上,并与齐国建立起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在楚国期间,荀子还把屈原的“楚骚”文体与《诗》中“赋”的模式相结合,开创了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崭新文体——“赋”,相继写下《礼》《知》《云》《蚕》《箴》《佹》等六篇赋体文章。兰陵的发展壮大提振了楚国君臣及广大军民的信心,国力得到一定的恢复。荀子到任不久,一位门客对黄歇进谗言说荀子会对楚国不利,黄歇就婉言劝辞了荀子。荀子回到故乡后,继续向赵孝成王建言献策,想以此推动故国脱离困境而崛起。消息传到楚国后,又有人在春申君面前进谏说:“伊尹去夏入殷,殷王而夏亡;管仲去鲁入齐,鲁弱而齐强。故贤者所在,君尊国安。今孙卿天下贤人,所去之国,其不安乎?”黄歇接受建议派使者请荀子复任兰陵令。荀子并没有跟随使者返楚,而是把整理好的六篇赋及《小歌》一首请使者送呈春申君,春申君读后甚是懊悔,遂暗中亲赴邯郸坚请荀子返楚。当时赵国以善养士的平原君为相,门客也达数千,遂纳荀卿为客。公元前年,平原君卒,于是荀卿再次至楚任为兰陵令。公元前年,春申君被其门人杀害,荀子因受牵连不再担任兰陵令,但却把兰陵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在兰陵授徒著书。

约公元前年左右,荀子与世长辞,葬在了兰陵。

集百家之学,传儒家经典

在战国时期接连不断的战乱中,荀子奔波于列国,深刻认识到了现实社会统一发展的趋势。荀子虽然先后到过燕、楚、秦、赵等国,但都为时较短,绝大部分的时间都贡献给了齐国的稷下学宫。期间,荀子“三为祭酒”,对参与争鸣的以子思、孟轲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它嚣、魏牟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墨翟、宋鈃为代表的墨家学派,慎到、田骈为代表的法家学派,惠施、邓析为代表的刑名学派,田仲、史鰌为代表的清流学派等思想学说进行批判吸收,逐步建立起“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人性之恶”“化性起伪”“礼法并用”“法后王”“学不可以已”等内容丰富的宏大思想体系。荀子的思想体系逐渐丰富完备,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一支,被称为“孙氏之儒”。司马迁如此评价荀子——“最为老师”,荀子成了先秦时期集大成的学术思想家,其思想皆融汇于《荀子》一书中,这部书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争论,都做出了回答。

除了著书立说,荀子还以聚徒讲学的形式推行自己的学说。他的弟子韩非在《韩非子·显学》篇中曾说,孔子殁后“儒分为八”,其中一派便是“孙氏之儒”,即荀子学派。荀子把《诗》传给弟子毛亨和浮丘伯,把《书》传给了弟子韩非和李斯,把《礼》传给陆贾,把《乐》传给公孙尼子,把《春秋》传给弟子张苍(再传弟子贾谊)和陈嚣。其再传弟子刘交、贾谊、后苍、韩婴、毛苌等人,有的成为治世名臣,有的成为传经大儒,在秦汉魏晋时期的数百年中大放异彩。

汉代刘向评价说:“兰陵多善为学,盖以荀卿也。”南朝刘勰总结说:“稷下扇其清风,兰陵郁其茂俗。”儒家经典也因此在兰陵得以保存与传播。故汪中评价:儒家“六艺赖以不绝者,荀卿也。周公作之,孔子述之,荀卿子传之,其揆一也”。梁启超评价:“两千年*治,既皆出于荀子矣,而所谓学术者,不外汉学、宋学两大派,而其实皆出于荀子,然则两千年来,只能谓之荀学世界,不能谓之礼学世界也。”动荡的社会环境营造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然而荀子的心却始终坚守如一,他将曲折的人生经历化为哺育思想的丰厚土壤,在为传承文化做出贡献的同时,其精神亦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