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荀子的教育智慧 [复制链接]

1#
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荀子的代表作《劝学》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劝学》开篇第一句就是“学不可以已”,告诫我们学习不能够停止。对于教师而言,大学毕业只是教师集中学习的结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更需要教师利用各种时间采取不同的方式不断学习。下面我结合荀子《劝学》中的观点,谈一下教师在学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师之间的能力存在差异,现实中有很多年轻老师会迅速超越老教师。一位老教师,前几年还手把手地教刚毕业的老师如何上课,可如今,年轻老师已经超越自己,当了领导,老教师反而受其领导。其实,这都是正常的现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无法阻止同事超越自己,但我们应该有让同事超越自己的心理准备,并且帮助同事超越自己。这也是一种师德高尚的体现。我们所教过的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多数能够超越老师,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欣喜。如果一个老师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超过自己,这样的老师才是正真成功的老师。二、终日而思不如须臾所学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不可或缺,荀子认为学习比思考更为重要一点。一些优秀的教育思想、教育规律、教育方法是恒常不变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学习和实践,而无需自己去总结。例如,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等理念,到现在仍然是我们应该遵循的。有的老师总觉得书中内容不正确,想通过自己的思考来总结规律。可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而且自己所接触到的,也不一定全面,这就导致了我们可能总结的规律不具有普遍意义。例如,有个老师思考:老师和学生到底应该是什么关系。一开始他觉得是师生关系,后来觉得应该是朋友关系,甚至还觉得应该父子关系等。但通过读书,他发现老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支持者、帮助者。三、登高博见一个老师在一个学校工作久了,能与同事融洽相处,工作起来得心应手,这是一件好事。但同时,自己的思维往往会受学校的环境、氛围、文化等限制,思想也会逐渐变得僵化,再也无法实现自我突破。我不是在劝老师辞职,换个学校工作,而是想表达,如果学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哪怕条件比较艰苦,也应该坚持去学习。同时,也应参加一些社会团体组织的学习和培训,以便于拓展自己的视野,让自己的思维解放。四、积善成德,做一个有品德的老师怎样才算是品德高尚的老师,是勇救落水学生,还是地震中用自己的生命挽救学生的生命。现实中,这样的机会毕竟很少,很多老师一辈子也遇到不到。平时对学生多一句关心的话语,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弯腰捡起学生掉在地上的笔,这些简单的事情做多了,养成了习惯,就形成了老师的品德。如果,今天收家长一件小礼物,明天去吃家长一顿饭,给某些学生特殊照顾等等。这些对于有些老师觉得不起眼的小事情,却是在一步步蚕食教师的道德,我们一定要警惕。五、博学而贯通无论是以前的诸子百家,还是现在的各个教育流派,都是在告诉我们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心态。对于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流派会告诉你不同的方法。如果一个老师读书很少,就会受所读的为数不多书籍的影响,问题处理得可能会有些偏颇。但如果能博览群书,将各种书中的知识融会贯通,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可以有很多选择的余地,并且选最好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学习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自我完善。一个人由一个婴儿长成一个成年人,身体已经完善的差不多了,但成年人的思想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完善自己内在思想的主要方法就是学习。对于老师,通过学习完善自己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我们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才能有效地完善学生的思想。《师经》研修师德建设上面是吴宾老师的个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