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传统文化是什么,公子整理了白云先生的解读 [复制链接]

1#
素材来自Freepik

在中国的学界,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不管什么事,什么学问,一定要外国人说好了,才可以,外国人点头了,自己才敢宣扬。外国人称赞了,自己才敢唯唯诺诺地随声附和。外国人,永远是不容置疑的权威和最高标准,谁敢质疑和挑战外国人,那就是学术立场上的政治不正确。

这是为什么呢?白云先生在《世界是红的》这本书中说,近代,中国遇到了李鸿章所说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被洋人的坚船利炮轰得粉碎。面对各种割地赔款,各种租界和半殖民地,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矫枉过正地反思,认为是我们祖先曾经引以为傲的灿烂的文化导致了近代的屈辱挨打,这就造成了长期的文化自卑,不仅认为我们的文学、建筑、音乐、绘画、军事不如西方人,甚至还认为我们的汉字本身都带着原罪,需要废除。还有更极端的,认为黄种人就有原罪。

民族复兴的根基在文化的复兴。政治的意义,是为了让国家井然有序。经济的意义,是为了让人们富裕。军事的意义,是为了捍卫什么的主权,守卫我们的财富。而文化的意义呢,则是让我们时刻不忘自己是谁。不忘自己是谁,不忘自己的过去,才能谈我们能配得上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如果大家都忘记了自己是谁,忘记了自己的过去,那么“我们”就不存在了。没有了“我们”,民族就不存在了,国家就不存在了,那我们再讲民族复兴,就是去复兴一个不存在的事物。从精神层面讲,如果一个人彻底忘记了自己是谁,再有钱,生活过的再富裕,又有什么意义呢。饱食终日的人生,跟一只镶了金的消化道,又有什么区别呢。

一个楼能盖多高,在于它的根基有多牢。一个民族在文明上能走多远,在于她的文化底蕴有多深厚。一个伟大的事业,能有多么伟大,在于这个事业的根基,“我们”,团结的有多么的牢固,多么紧密。

民族复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的根基就在于文化复兴和文化认同的建设。有了文化上的复兴,我们才能够形成强大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最终才是在事业上的认同。文化就像阵地,你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你不牢固自己的根基,敌人就会把你的根基全挖断,会让一个国家,一个组织,一个人,彻底忘记自己是谁。

当“我们”不复存在,整个社会就失去了统一的认同,人们也会失去精神上的归宿。因此,在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文化复兴至关重要。好比一台电脑,只有硬件它是无法运行的,必须得安装了操作系统,它才能成为一台真正的电脑,才能运行,才能按照程序的指令,去完成特定的任务和目标。对应在民族中,这个软件,便是文化。

没有安装文化的人,不过只是个空壳,赋予一个人自我认同和人格特质的,更多的是由软件来决定的。一个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不过就是一堆行尸走肉。认同了什么样的文化,一个人才可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如同一台电脑,在它安装了什么系统,它才成为一台什么样的电脑。

我们经常说传统文化这个词,那到底传统文化是什么呢?我们这里需要把它讲清楚。传统文化,传是指传承,统是指正统,文是指人文,化是指教化。

我们的民族,从一开始,在文化上,就是万世一系地传承下来的,这和其他的民族,完全不一样。我们是独一无二的。

荀子说,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因为天地只有一个天地,圣人法则天地而制人文立教化,也只能有一个道。白云先生认为:这个道,在不同的时代,对应着不同的形态和法度,它们分别是道,儒,法。道儒法三家,实则都是同一个道,讲的也都是内圣外王,天下治平之术,只是用法不同。所以说中国的正统文化,是道儒法三家。

那么,道儒法的源头又是什么呢?在《老子之道》这本书的自序部分,白云先生是这样描述的:

“我们现在的人,通常认为,道家思想是老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是孔子创立的。百家争鸣时期的诸子之学,如同中国文化的一个源头。实际上,并非如此。无论是老子还是孔子,他们都是上古道术在后世的集大成者,并非原创者、开创者。是以孔子言道必崇周,老子言道必崇古圣。”

关于道、儒的源流关系,白云先生在《老子之道》这本书中引用了葛洪的说法:道为三皇之学,老子为集大成者。儒为周朝之学,孔子为继承者。道为儒之本,儒为道之末。道家思想,讲的是天伦无所不包,而儒家思想,则侧重于人伦。人伦效法天伦,即为道、儒之本末关系。

那么法家呢?法家的学问源于老子的道家思想,取用老子学说的一个方面,而发展成为独立的学问分支。这一点,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有明确的描述: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法家的精髓是什么呢?《韩非子定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韩非子这句话,把法家的精髓说得很透彻。白云先生在《老子之道》这本书中是这样诠释的:法家就是因任授官,循名贵实,赏罚分明。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帝王是老板,先成立项目,选用一个最适合这个项目的员工来做项目经理。然后再制订项目管理规则和任务目标,根据整个项目的进度和绩效,完成效果,对项目经理进行绩效评估,根据绩效评估定他的奖金。如果完不成的,则扣发工资。

受儒家对法家长期以来的污名化、妖魔化影响,一听到法家,就以为是喊打喊杀的酷刑同候。其实不是这样,法家的主旨就是项目导向,以应事为宗旨。在法家的眼里,没有解决不了的项目,只有不能胜任的庸才。按照现代社会的眼光来看,法家的思想是很现代、很超前的。自从管仲、商君、韩非之后,中国几千年以来,社会组织这个庞大的机器。都是以法家的思想来运转的。所谓,三千年皆施秦政。

老子的道家思想,强调的是应天(通天彻地),孔子的儒家思想,强调的是应人(人伦纲常),管仲、商君、申子、韩非的法家思想,强调的则是应事(世事应对)。白云先生在《老子之道》这本书中给出了这样的结论:道儒法三家本出一源,互有交织。如前所述,都是源自上古的道术。

三家的代表人物是:道家,黄老庄;儒家,孔孟荀;法家,管商韩。

从时间线来说,法家略晚,起源自道家,这个太史公已经告诉过咱们了,“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太史公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又说:

伯阳立教,清净无为。道尊东鲁,迹窜西垂。庄蒙栩栩,申子卑卑。刑名有术,说难极知。悲彼周防,终亡李斯。

这一段话,白云先生的解释是这样的:老子创立道德的思想教化,主张清静无为。道家学说被孔子传入东方的鲁国后受得尊崇,道家学说的一个支流则被法家韩非带到了西方的秦国。老子道家思想被庄周阐述得欢畅淋漓,也能被申不害诠释成勤力自勉充满权谋。韩非《说难》极其智慧。可悲韩非防患如此周密,最终还是死在李斯手上。

作为法家的韩非和李斯又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学生,可见,道儒法三家的确互有交织。

道儒法三家,才是华夏文化的柱石,是中华文化的真正源头。

参考资料:

《老子之道》白云先生/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年1月第1版

《世界是红的:看懂中国经济格局的一本书》白云先生/著贵州人民出版社年6月第1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