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饬而有光学而逾明子语三则 [复制链接]

1#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

本文的“子曰”皆不在《论语》中,为清人旁搜于古代各类典籍中,所以我取了个名,叫《子语》,以别于《论语》

子曰: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饬。不饬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饬也;近而逾明者,学也。譬之如圩邪,水潦集焉,菅蒲生焉。从上观之,谁知其非源水也!(《尚书大传·略说》)

孔子曰:野哉!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逾明者,学也。譬之如污邪,水潦灟焉,莞蒲生焉。从上观之,谁知其非源泉也!(《大戴礼·劝学》)

孔子曰:鲤,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则无根,无根则失理,失理则不忠,不忠则失礼,失礼则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逾明者,学也。譬之如污池,水潦注焉,菅蒲生之。从上观之,知其非源也。(《说苑·建本》)

三则内容近同,文字小有差异。《尚书大传·略说》没有指明言说对象。《大戴礼·劝学》则有“野哉”的批评话语,《论语》中唯独批评子路有“野哉由也。”推之,此条语录有可能教诲子路。《说苑》所录为孔子对儿子孔伯鱼的庭训。《论语》有两则庭训,一则讲“周南、召南”,一则诗礼并举。《季氏十六》记录陈子禽问伯鱼: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三则语录有可能说给伯鱼一人听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从子禽问伯鱼看,伯鱼在父亲面前表现为“野”的可能性不大。“鲤趋而过庭”,用了一个“趋”字,表明伯鱼平时非常畏惧老爸,不太可能如子路怼老师而为“野”。从伯鱼两个“未也”的回答,可见伯鱼为人诚实谦逊,也不太可能表现为“野”。所以,更有可能是孔子在三个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人,重复同一句训话,受教者皆录之,故言辞略有差异。一般来说,《论语》中孔子对不同的学生,言辞都非常之不同,譬如,子路、冉有同时问“闻斯行诸”,夫子回答得都绝然不同,显示夫子因人而教的灵活性。但夫子漫长的教学生涯,学生数千,不可能所有的教诲都是不同的,就像绝大多数老师上课,讲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场合,大体是近同的。

三则都是讲君子“整饬”与“学习”的效应。“君子不可以不学”范围广大,应该包括“见人不可以不饬”。但孔子有意又从细微处作了区别,以明外表之“饬”还是达不到内在之“学”的阶次。《大学》为成人之学,开示的“明明德”显然为成人当学而致之,而一般外在的“整饬”小朋友都可以做到,算小学功课。

饬,整饬,一般来说为整饬衣冠。但后面又有“不饬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从衣冠的整饬,到举止礼仪,都包括在“饬”的因果链条中。则“整饬”似乎应该包括“君子不正则不威”、“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等。

“夫远而有光者,饬也;近而逾明者,学也。”饬与学并列来讲,此处把两者明确区分开。君子修内而饬外:学为修内之事,饬为务外之事,这是夫子区别的原因。

从外面讲,远观可见,从内部讲,近之则明。从这点严格地讲,前面那种推论又会发生问题,“出辞气”、“动容貌”又属于近观的“内”的问题,所谓的气质性格之类。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望之俨然”即外在的整饬也。“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即“近而逾明,学也。”“明”为智之事、德之事。

为什么“近而逾明”呢?因为内外皆修而能“明”,两相增辉,故能“逾明”也。儒家修外也修内,《大学》“齐家”以下都是“修内”,“齐家”以上都是“修外”,这个“外”范围就太大了。道家、佛家只管修内,绝不修外,和尚、道士连个婚都不结,连父母都要抛弃,他们齐家干什么,还治什么国,平什么天下。后两者也从不认为形貌举止的重要性,对处世的道理完全不关心。儒家内圣外王,所以两者都要修,“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都是讲务外的重要性。

圩,低洼积水的地方,可大可小。一般面积相当大,本地夏天抗洪的“圩区”就相当大了,大到包括很多自然村。“破圩”就非常可怕,解放前即使是水不淹死人,之后的饿饭也会死人。“菅蒲”,“圩”中水草。“圩”或为“污”,也是指水域。《吕氏春秋·达郁》:“故水郁则为污。”“污”与“圩”,作为低洼积水是一样的。“污池”也为水池。“水潦”,大雨水,《礼记·曲礼上》:“水潦降,不献鱼鳖。”或地表过多且无规则流淌的水。《荀子·王制》:“修隄梁,通沟浍,行水潦,安水藏。”

“譬之如圩邪,水潦集焉,菅蒲生焉。”夫子用“水潦”来比喻“学”,“学”需要积累,如“水潦集焉”,之后便有“菅蒲生焉”,以喻文采(礼也)。所谓“学而知之”,如“水潦”一样逐渐积累。“从上观之,谁知其非源水也!”如果你看“水潦”聚集的“圩”或“污池”,就知道它们不是有自身源泉的,而是从外部注入的。孔子表达的意思,非“生而知之者”,“学以致之”也。

《说苑》说:“不饰则无根,无根则失理,失理则不忠,不忠则失礼,失礼则不立。”与前两则差异稍大。“根”怎么去解读?“根”犹如“本”,根本也,事物的发端、开始,也可以解读为基础、根基。

按照儒家学习的阶次,小孩子一开始学习,当学习一些洒扫应对、动作礼仪,循序渐进,不宜学得太深。古代太子身边有两个老师——少傅与太傅。少傅就是教洒扫应对、动作礼仪,让太子在行为上约束自己。荀子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即是在行为上约束自己,使得君子之学见之于行,这是根本。没有做人的基本礼仪,所有其他的道德文章都是假的、虚的、浮华的。这个“根”恰好与“礼”有关,“礼”者,文也;文者,理也。所以说“无根则失理”没有什么不妥的。

夫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又说“事君尽礼。”所以,“忠”要用“礼”(理)来表达。夫子说“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拜上”已经有骄气居傲的嫌疑。象曹操带剑上朝,对汉天子无一点“尽礼”之意,敬畏之心荡然不存,岂止居傲,这样的人怎么有“忠”呢?所以古代以礼仪来约束忠,内外相节非常有道理。反过来也是,一个人不忠,即使外表有礼仪,内心已经有篡夺的想法,这种人“色取仁而行违”,怎么可能有真“忠”呢?

夫子说“立于礼”,则“失礼则不立”。人在世上,与人相处,当敬重他人为基本出世原则,否则很难立足于世。有钱有势,只是让人外在畏惧,并不能服人心,让人从内心尊重你。

今天就讲到这里。

年9月22日读书心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