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提出择师的标准,不应该看身份的高低贵贱,也不应该看年龄的长幼,正面表明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
3.韩愈在《师说》中推崇从师的优良学风,其中总结全文,并点明写作《师说》的直接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5.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慨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师说》中阐述从师必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师说》中提出的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说明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11.《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12.《师说》中,韩愈把为子择师和自身耻于从师两种情形进行对比之后,表明自己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13.《师说》一文,论证思路严密,语言简洁生动,“______,______”两句简练地概括出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荒谬心态。
14.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多,“_______”;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____________”。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圣益圣,愚益愚”。
15.《师说》中,韩愈表明自己写作本文的缘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6.教师,是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是人之精神、灵魂的塑造者。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17.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就要去请教、学习,如果有疑惑且不跟从老师学习,就会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
18.在《师说》中,韩愈对人生而有惑却不求解决之道,从而产生的严重后果进行阐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在《师说》中,韩愈盛赞百工互相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在《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指出作者写作这篇文章送给朋友的原因。
21.韩愈的《师说》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22.《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师说》中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师说》中表达写作目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答案:
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3.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5.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8.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9.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0.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4.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
15.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7.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8.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20.余嘉其能行古道
2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4.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