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效果最好专科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商鞅是战国中期法家学派的政治家、军事家。《荀子》说:“齐之田单,楚之庄蹯,秦之卫鞅,燕之缪虮,是皆世俗之所谓善用兵者。”班固说:“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皆禽敌立胜,垂著篇籍。”
《汉书●艺文志》兵权谋家类著录《公孙鞅》二十七篇,今已亡佚。公孙鞅就是商鞅,本是卫国公族,早年任魏国国相公叔痤的家臣,后人秦,得秦孝公重用,因功被封于商,故称商君,又称商子、商鞅。秦孝公死,惠王立,被人诬陷,车裂而死。
《汉书●艺文志》著录《商君》二十九篇,《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著录《商君书》五卷,《旧唐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均著录《商子》五卷。
《商君》即是《商君书》、《商子》。《商君书》现存二十四篇,并非全部出自商鞅之手,而是商鞅学派著作的汇编。《四库全书总目》云:“今考《史记》,称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鞅欲反,惠王乃车裂鞅以徇。则孝公卒后,鞅即逃死不暇,安得著书?
如为平日所著,则必在孝公之世,又安得开卷第一_篇即称孝公之谥?殆法家者流掇鞅余论以成是编,犹管子卒于齐桓公前而书中屡称桓公耳。诸子之书如是者多,既不得撰者之主名,则亦姑从其旧,仍题所托之人矣。”《四库全书总目》对商鞅及其著作的评论是比较中肯切实的。
《商君书》基本上反映了商鞅的思想,包括商鞅的军事思想。从今存《商君书》看来,商鞅的兵论大致有以下几点:
在战争观方面,积极主战。商鞅不同于儒家,也不同于道家。儒家主张仁者无敌,道家认为兵是不祥之器。商鞅认为大国无有不战者,小国无有不守者:“万乘莫不战,千乘莫不守。”商鞅说:“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
这与《司马法》所云“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相同。但《司马法》的战争观是建立在儒家的仁义思想基础上的,商鞅的战争观是建立在法家的刑罚思想基础上的。因此,要“止战,要“安人”,就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也就是“多力”,认为“其国多力,而天下莫不能犯也。
兵出必取,取必能有之”。这实际上是主张推进军事变革,大力发展军事力量;主张大国兼并小国;主张攻取掠夺。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这也是商鞅顺应历史潮流,不法古、不循今的一种创新和气魄。
商鞅的积极主战思想是与重农思想相联系的,把农与战等量齐观,说:“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极力主张除去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等“六虱”,指出“六虱”是贫国弱兵的祸害。这与儒家、墨家、道家的思想截然相反。
在战略方面,商鞅的战略思想是与政略思想相联系的,主要有三点:一是“凡战法,必本于政胜”,就是说战争的胜利取决于政治的胜利。政胜的标志就是,民众以君主的意志作为自己的意志而无纷争,所谓“民服而听上”,“王者之政,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
商鞅要求百姓听命于君,而不是君王体察民心,尊重民意,这与民本思想背道而驰。商鞅要求统治者采取措施使老百姓不敢械斗而勇于杀敌。毫无疑义,制止械斗的措施自然是严刑峻法,使百姓心存畏惧;鼓励杀敌的措施自然也是给予奖赏,加官晋爵。二是“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所谓自胜,就是具备取胜的条件和实力,具有必胜的把握,犹如“黄鹄之飞,日行千里,有必飞之备也;骐骥骤弭,日走千里,有必走之势也;虎豹熊罴,鸷而无敌,有必胜之理也。三是“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所谓“胜民”,也就是制民:“能治天下者,必先制其民。”商鞅只是把民当作战胜攻取的工具,是他的法家思想走向极端的表现。
在治军方面,商鞅主张以法治军。一是要使以法治军形成一种制度和习俗,即所谓“错法而俗成”。二是以法治军的关键是要统一奖赏,统一刑法,统一教育:“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壹赏,则兵无敌;壹刑,则令行;在作战指导方面,商鞅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原则:一是“兵,大律在谨”。
要谨慎对待战争,谨慎对待敌人,不可盲目出战,一定要有充足的准备和压倒敌人的优势:“政不若者勿与战,食不若者勿与久,敌众勿为客,敌尽不如,击之勿疑。”认为要详细了解敌人情况,掌握敌人动态,做到知彼知己:“论敌察众,则胜负可先知也。”
二是恃众、恃誉、恃备,都不足以取胜,强调“意”(士气)才是战争取胜最重要的因素。三是在守城防御方面,男女老少都要参加战斗:“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谓之三军也。壮男之军,使盛食厉兵,陈而待敌;壮女之军,使盛食负垒,陈而待……老弱之军,使牧牛马羊彘,草木之可食者,收而食之,以获其壮男女之食。”
在处理这三军关系时,不要使三军在地位上互相超过而产生矛盾。假如三军关系处理不好,轻则使老弱者产生悲怜之心,使勇敢者胆怯,胆怯就会弃战,影响战斗力;重则奸民相谋,兵乱国亡。
四是败寇不穷追:“见敌如溃,溃而不止,则免。故《兵法》:‘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小战胜,逐北无过五里。’”不穷追是一种策略,既可以保持自己的实力而不穷尽,又不至于偏离战役、战略目标。五是切忌轻敌而深人绝境:“其过失,无敌深人,偕险绝塞,民倦且饥渴,而复遇疾,此其道也。”意思是,一味轻敌而深入绝境,士兵又饥又渴,而且容易染上疾病,这就是败道。
在制度建设方面,商鞅主张建立严密的组织制度和爵位授予制度,以此奖励有战功者。一是实行户籍登记制度,境内所有男女皆登记在册,生者添加,死者注销。二是实行爵位制度,军中建立二十级爵位,依照军功大小授予。
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载,秦爵的二十级是:一级公士,二级上造,三级簪袅,四级不更,五级大夫,六级官大夫,七级公大夫,八级公乘,九级五大夫,十级左庶长,十一级右庶长,十二级左更,十三级中更,十四级右更,十五级少上造,十六级大上造,十七级驷车庶长,十八级大庶长,十九级关内侯,二十级彻侯。
这是我国历史上有文献依据的最早的军衔等级制度。三是实行以爵位统待遇制度,就是按照爵位的等级规定享有庶子、卫兵、赐邑、赐税,以及田宅、坟墓所植树木的数量。
总之,商鞅的兵论是建立在刻薄寡恩、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基础上的。商鞅既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肯定了富国强兵在兼并过程中的历史作用,但又完全把民众当作统治阶级争夺土地和人口的一种工具,而忽视了民众的心理、情感,忽视了人心向背,因而其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参考资料:《孙子》
作者简介:本文系作者有你我才看得见阳光的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