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是明清之际伟大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与教育家,与顾炎武、王夫之、方以智并称为清初儒家思想四大家。这样一位学问大家,对自己的一个学生不吝赞美之词,黄宗羲盛赞这个学生的作品“为冠古绝今必传之作”。
黄宗羲的这个优秀学生是谁呢,就是万斯大。
万斯大,浙江鄞县人,字充宗,患足疾自号跛翁,清初著名经学家。
黄宗羲对这个学生的学问评语是:“学不患不博,患不能精。充宗之经学,由博以致精,信矣其可传也。”
万斯大有一本书叫《周官辨非》。其中《周官辨非·天官》讲到了两句话,就是“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这句话里两个利(厉)字不一样,第一个“利”是有利,第二个“厉”是虐害。这两个字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丝发:犹丝毫,形容细微。
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
厉:害,虐害,损害。
万斯大写的这两句话,意思是:
有利于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危害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有利的要兴,有害的要去!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体现的是民本思想。民本思想自古有之,源远流长。
先秦典籍《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民本一词的最初来源,是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的经典表达。
西周思想家周公总结商亡的教训,主张“以德配天”、“敬德保民”。
春秋末期,孔子提出:“大畏民志,此谓知本。”主张“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
战国中期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战国末期荀子提出了君民舟水之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西汉思想家贾谊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民本思想,提出“为人君者敬士爱民”。
唐代柳宗元提出“吏为民役”的观点,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高峰。
唐太宗君臣总结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至理名言。
宋朝思想家朱熹论述:“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纲纪。”
清初启蒙思想家黄宗羲倡导“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群众利益无小事,服务群众、联系群众,不能忽略了那些“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