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论天人合一思想在高校人文教育中的现实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是哪里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一、引言

“天人合一”思想中对天人关系的研究和探索,从一定角度上,能够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为当下所进行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一条辅助路径,对在科学文化教育的大背景下,培养人的自然、精神和社会文化属性等多方面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因此,立足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的角度,通过探析“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探究其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的价值。

二、“天人合一”思想内涵在高校人文教育中的影响

“天人”关系的讨论与形成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时期,人们将天作为崇拜对象而拟人化、神话,进而发展到周代的“德性之天”与“自然之天”。在这个过程中,天不仅仅是被崇拜的对象,也是与人们情感、行为等相关联的可被理解的客观存在。因此,“天”可以理解为客观存在的自然,即物质世界,“人”则指有意识存在的个体,那么,“天人合一”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物质与意识之间、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联系。如果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天”指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是指自然社会中的单个个人,“天人合一”两者间则可理解为个人与社会、自我发展与自然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

以儒家对“天人合一”内涵的阐释与发展为例:儒家提倡的“亲亲、仁民、爱物”是对德性之天的继承与发展,强调人与自然万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统一的道德共同体。孔子的“天人合一”观念可以从他的核心思想“仁”中体现出来,其所重视的仁不仅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也是天地运行的根本法则。在孟子的思想里已初具平衡意识的雏形。如在对待自然万物的问题上,他承认并强调了自然界具有的客观性,并提出人们应当遵循自然法则,顺应发展规律。荀子主张人应该以礼、义来调节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汉代董仲舒则以“天人感应”“人副天数”等论点丰富了天人学说的内容。宋代,张载明确地提出“天人合一”

的概念,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著名观点。由此可见,不同时代儒家对“天人合一”的诸多阐释都强调通过不同方式、方法,以达到人与天、个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维模式之一,是古人追求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高度,即使在现今社会中没有常常提到“天人合一”,但这一思想似乎早已深刻地融入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人们日常道德规范的深处,对中华儿女性格的培养、行为处事、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塑造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重要指引和导向作用。

三、新科学视域下“天人合一”在人文教育中的新探索

高校的教育更大程度上结合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使得学生在高校学习和成长成才时能够真正接近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天人合一”在强调学校营造的人文环境的同时,更着重于从知识本身到人文关怀。随着课程与教学实践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着如教学中灌输性的教育方式、学生蜕化为被“训练的工具”、缺少人文关怀等矛盾,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与动力演变为对考试分数过线的牵挂以及对“挂科”的恐惧。

进而,形成了模式化、片面化以及抽象化的人才培养方式。那么,在新科学与传统文学的交叉影响下,学校教育如何以一种更生动的、全面的、生活的眼光来看待教学和人,同时又能通过哪些途径进行思维方式的转换,令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转换为实践的、能够作用于生活的、能影响人生发展路径的思维方式,并能以创新的理论视野对既定的教学认识进行重新检视,以期对其进行再次衡量和建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