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墨子曾夸赞苟子的自由思想,不受规矩束缚心 [复制链接]

1#

近于刑名家;非墨,而有近于墨家者言。”他还认为,荀子的《天论》与后期墨家相通在于“荀子屡有非墨之论”,从而赞扬了荀子不受儒家束缚、兼收并蓄的精神傅山重视发挥诸子中的功利思想,与把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视为谋取私利、唯利。他主张不管什么马,能骑就是好马,以社会功利为标准来衡量人才的优劣。傅山在注《庄子》时重视发展观。认为社会在不断地变化,事在变、道在变,是非观念也在变,这是客观自然的道的变化永无止境,对道的体认也不应自设界限,故步自封,应根据时代的发展与变化调整自己,使之适应这一发展。

傅山还分析公孙龙的逻辑思想。他在指出公孙龙与老庄相同之处后,揭示公孙龙思想的核心是“离”。总之,傅山的子学研究于经、史之外另辟新径,在清初可谓独树一帜,对清代诸子学复兴产生了积极影响。清初,以讲求实习、实行、实用的“习行经济”之学为特征的流派,为颜李学派。代表人物是颜元和李。颜元(-年),初因其父养于朱氏,遂姓朱,名邦良,字易直,号思古人。后归宗复姓,改今名,字浑然,号习斋,河北博野人。

著作有《四存编》《四书正误》、《朱子语类评》等顾炎武为清初经学的主要倡导者。在批判理学基础上提出“理学,经学也”的主张,把经学视为儒学的正统,后世理学不究心于《五经》,而沉溺于理学家的语录,为不知本,是禅学。后来全祖望把其主张概括为“经学即理学①,道出顾炎武以经学济理学之穷,代替理学的实质。

顾炎武在倡导经学的同时,也对诸经进行研究他说:“《五经》得于秦火之余,其中故不能无错误,学者不幸而生乎二千余载之后,信古而阙疑,乃其分也”从“信古而阙疑”出发,他以务实的态度精研群经。于《周易》,他驳斥易学为方术之书、道家之易的主张,认为这是强孔子之书以就己之说他对程颐《易传》和朱熹《周易本义》给予肯定,主张恢复程朱的易学。对于尚书》,他断定《泰誓》之文出于魏晋间人之伪撰,主张“尽信书不如无书,不盲目崇拜经典。

对于《诗》他不同意今文家“王鲁”说,也不信诗依年代为先后之说。他把四诗解释为南、稚颂。至于孔子删诗,不过是“选其辞,比其音,去其烦且滥者”罢了于《三礼》,他尤重视《仪礼》。张尔歧著《仪礼郑注句读》,他为之写序大加赞扬。于《春秋》,他破今古文壁垒,博采众家之长,兼取后儒所得针对宋明儒讥讽唐人啖助的《春秋》学,顾炎武认为啖助对《春秋》的研究多有独到心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