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墨家的爱无等差,与儒家的爱有等差,哪一种 [复制链接]

1#

儒家爱有等差的主张更加合理。墨家之兼爱思想讲究爱无等差,诚然,这个“无等差”的状态确实听上去很美好,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是就是因为太过理想了,反而显得不合时宜。

因为墨子的“兼爱”思想不是基于人不相爱提出的,而是基于人因为血缘或者其他一些因素,在感情上更倾向于与自己亲近的人提出的,墨家所反对的,是“人之常情”。换句话说,墨家之兼爱的落脚点,是在反对“爱有等差”的社会现象,这一点虽然不是不能理解,但是“绝对的博爱”对人来说,还是太过苛刻。

1、墨家之兼爱并非反对人之“不相爱”,而是反对“人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爱”这种现象

为何认为儒家之爱有等差更加合理一些?因为与墨家之兼爱相比,儒家之爱有等差确实更趋于“人的自然之性”,而墨家之兼爱就“极端”了。如果说墨家之“兼爱”思想是建立在“人不相爱”的基础上展开议论,也比较好接受一些。万物生来就有利己之性,荀子早有阐述,也有其合理性,从此方面展开议论,继而提出兼爱,因为兼爱有其限定范围,也能一定程度展现其合理性。

但是,墨家“兼爱”思想的问题就出在了它是建立在反对“亲疏之爱”的基础上的。虽然墨家提出这个思想也能够理解,墨家的成员大多都是社会底层的手工业劳动者,自然是受到过贵族阶级的压迫,“兼爱”不过是喊出了底层劳动人民的心声罢了。

但是,心声归心声,“兼爱”放在阶级间,用来抹平阶级对阶级的矛盾还挺合适,但是把“兼爱”细化,放到社会伦理间,就显得有些个“极端”了。像爱自己父母一样爱天下所有人的父母?很高尚的想法,但很难。

2、儒家之“爱有等差”一方面属人之常情,一方面维系了封建社会秩序的稳定

无论是西方文明,还是东方文明,人类社会的进程不免存在一个有阶级矛盾的时期,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这个时期,以及这个时期的文化。社会要在稳定中发展,必须产生维系该时期之社会秩序稳定发展的文化。

儒家文化从春秋时期之孔子开始,到后世王朝之更迭,其文化内容渐渐被后人丰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后世丰富入学的一些观点,有的很有积极性,但也不乏出现具有消极意义的观点。这很正常,理性看待便好。而儒家思想即便再怎么被后人丰富发展,我们总是能看到儒家思想中对社会尊卑秩序的维护,其实,“维护尊卑秩序”只是我们看到的结果,而儒家做这件事的意图,不过是让人“各司其职”,以期借此维系社会秩序之稳定罢了。

同时,儒家之爱有等差无疑是诸位先贤体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结果。“爱有等差”一方面是人生来就有的天性,人自然是更加亲近一直照顾自己、爱惜自己的父母,而不会去犹如呵护自己父母一般呵护素不相识的“夫妇”。这是人的天性,这种天性中表现出来的差别,不应该被进行“道德评价”,如果连更加亲近自己父母这种不自觉的感情倾向都被拿出来进行“道德评价”,这就太不正常了。另一方面,“爱有等差”也是儒家作为维系封建社会秩序稳定的法子。

3、儒家思想之爱有等差更加接近人之常情,而墨家之兼爱虽然美好,但太过理想化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儒家之爱有等差思想无疑是更加符合我们的天性。不仅是人,即便是动物,也是更加亲近一直照顾自己的人;而墨家的兼爱之爱有等差,显得过于极端,虽然很美好,但是却太过理想,显得不合时宜。

白鹭寒原创汉服斗篷披肩披风外套女秋冬款加厚加绒长款古风冬季淘宝¥购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