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约前—前)名况,是战国末年的赵国人,当时的人尊称他为“荀卿”;后因避汉宣帝刘询的讳改称“孙卿”。荀子是先秦时代最后一位儒家代表人物,他将孔子以来的儒家思想集大成(虽然很多已经与孔子主张不同),成为先秦儒家的殿军人物。他最大的贡献,是在百家争鸣的时代里,对反对儒家的各派学说发起有力的抨击,捍卫了儒家的思想。
荀子批评墨家只知道“实用”,一味地主张实行薄葬、削减各种礼乐用度,这是根本不知道“礼”的起源和作用。他说,人天生就是有各种欲望的,有了欲望就要去追求满足,如果人人都不受限制地去追求欲望的实现,那么必然产生矛盾和争斗。先王制定礼的规范,就是为了进行一种限制,让人内心的欲望,与外在的物质条件之间能实现一种平衡,不至于因为“僧多粥少”而打架。这点我们从人类古今中外的历史来看,确实是这样的,就像摩西(犹太教创始者)《十诫》中规定“要孝敬父母,不可杀人、奸淫、偷盗、做假证陷害人、贪恋他人的所有”等,也是基于同样的出发点。荀子认为,儒家要人“发乎情,止乎礼”,就是想让“人之所欲”和“人之所得”可以两全其美;而若按照墨家的做法,则将什么都得不到,所以他认为墨家对于儒家进行非议,是不了解古来相传的文化精神。
荀子对于惠施一派的批评与庄子的观点近似(参见上文“为什么说惠施能言善辩”一题),他也认为所谓的“名”,只是对于实际事物或意思的一种表达而已,真正的聪明人是不会在这上面纠缠较真、求之过深的,只有笨人才会揪住这些不实在的东西,弄得人家头晕目眩,并以此自鸣得意;儒家非常讲究“正名”,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但要适可而止不能过分,否则不会有任何实际的作用和好处,只会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在这一点上,荀子的见解与孟子也是相同的,孟子曾说“辞达而已矣”,也就是言辞达到想要表达的意思就可以了,过了反而会有害。可以说,名家、墨家在中国的思想史上没能得到很大的发展和产生很广的影响,与荀子的否定有很大关系。在荀子所著的书中有一篇题为《非十二子》的文章,就对上面提到的墨翟、惠施等总共12位思想家一一作了批判。
荀子生平曾经游历赵、秦、齐、楚等国,见闻广博、学问渊深,他来到齐国的时候已经50多岁了。他在稷下学宫讲学,影响非常大,曾三次当上主持稷下学宫讲学的“祭酒”,所以《史记》上称他“最为老师”,也就是说他是岁数最大、学问最好的人。我们今天常用的“老师”这个名词就是出自于此。后来荀子因为名望太高而遭到谗言,就离开齐国去了楚国,楚国春申君让他做了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子被废黜,便在兰陵定居,晚年以著书授徒为业,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和秦相李斯都是他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