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学习传统文化的总方向体不离悟,悟不离体 [复制链接]

1#
专业治疗白癜风好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儒家强调学习是为己之学,就是要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修养。儒家并没有把学习看成是纯粹的知识积累,而是把它看作提升自己智慧的工具。因此,儒家强调在学习中体悟。体悟是儒家非常重要的学习和思维方法。体悟一词中的“体”本身就包括实践之义,即身体力行。在体悟中,儒家更强调悟,悟就是通过学习知识来把握事物内在的精神,并灵活地运用它。在体悟时,儒家还非常强调面对不同的个体要有针对性,而不是一种普遍的适用性。哪怕是可以普遍适用的东西,也要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个别的处理。

资料图新华社记者朱铮摄

中国哲学强调在实践中体悟,而不是纯理论的推理。王阳明认为,“格物致知”中的“格”不是外在地去看,格是“正”之义,是要拿心去正。人都有良知、良能,万物之理都在人心之中,因此,我们要做的不是外求,而是内省,就是要用心中之理去规范外在之物。王阳明通过格物来印证自己内心之理的正确性,他讲“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对万物的认识都离不开心中之理,反过来,对万物的认识可以检验自己的心中之理,这就是“致良知”。

“古人之学,本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张栻集》卷一),诚意是勿自欺,通常的说法就是慎独,自己不欺骗自己,当然也不能去欺骗别人,否则就是自欺欺人。要做到“不欺暗室”就可以被称作正人君子了。诚意让你的心不起邪念,破除虚妄的念头,意诚了,心就正了,“正”是平正、中正之义,达到中正平和是最好的状态。《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整个格物致知的过程中,不管是内省还是外求,都要正心,保持中正平和之心,这对天地的运行和万物的生长来讲,是一种和谐的状态。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过程,修身是将其付诸实践,而不只是理论的探讨。中国古人讲的修身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我们既要通过学习了解各种道理,也要下学“人伦日用”。子曰:“下学而上达。”(《论语·学而》)上达必须下学,修身是把上达和下学结合起来的环节。

庄子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无用之用”,最终还是要归结为有用。无用之用是指没有立竿见影的作用,没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具有指导性、宏观性。我们常讲哲学是“无用之用为大用”的学问,它可能没有可操作性,但它有指导性,能让人们明白事理,做到融会贯通。从这个角度来讲,“无用”有“大用”是没问题的,但是不用,无用也发挥不出大用。

我们不仅要读有字之书,更要多读无字之书,有字之书是前人的、他人的,我们要去学习吸取,但更多的是自己要在实践中去学习、体悟,要做有心人,不仅要用眼、耳、鼻、舌、身去读书,更要用心读书,对看到的、听到的多用心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不会有固定的事物,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历史的、别人的经验可能管用,也可能不管用,要去找适合自己的修身方法。

在近代,有很多民间的、我们不太熟悉的传统文化的思想家和实践家,也应该受到重视。我觉得有两位值得学习,一位是王凤仪,他是一个没有读过书的农民,但他结合了儒、释、道思想讲国学,提倡人的孝行、为善,在东北民间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另一位叫段正元,他是一位道德实践家,虽然没什么名气,也没有身份地位,但他成立了道德实践会,在民国时期影响遍及南北。他倡导生活实践,他对道德有如下解释:“道者,路也,天地万物所共由也;德者,得也,天地万物所各具也。”即道是天地万物共同经由的道路;德是天地万物各自的特性。我觉得他对道德的解释是最准确的。他根据这一理念创造性地提出“读书万卷,不如知道一言;著书千册,不如实行一事”的口号。现在一些人埋头读书、著书,但读书是为了积累资本,著书是为了谋取名利。可以说,这些人急需段正元的道德实践思想,尤其是“著书千册,不如实行一事”这句话在今天看来更为可贵。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认识到的道理要落实到实践上去,身心合一、身体力行。我反复强调中国的哲学是体悟哲学,结果落了一个外号“楼体悟”。我认为,我们可以身体力行,但是也不能只埋头苦干,还得有悟,所以说体不离悟,悟不离体,是学习传统文化的总方向。

(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延伸阅读

“为己之学”就是“君子之学”

我们读书究竟是为什么?《论语》里孔子有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对这句话,荀子有一个发挥,他将为己与为人,归结为君子与小人之学的区别。他在《劝学》篇中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认为君子之学,是由表及里,深入身心,一言一动,都可以成为法则。这可以称之为“美其身”的“为己”之学。至于小人之学,做的是表面功夫,甚至将学问当做礼物以取悦他人,这就是“以为禽犊”的“为人”之学。所以,“古之学者为己”的“为己之学”也就是“君子之学”,读书是为了完美自己。我们今天读书也要成为君子之学、为己之学,不断地完美自己。

(许灵)

来源:北京日报作者:楼宇烈

流程编辑:L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