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和当前国际形势有关,一提起基督教,便有不少反对声音,认为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工具,目的是影响中国文化。
对于儒教也一样,一提起儒教,也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认为儒教很世俗,主张等级观念,不符合现代社会潮流。
其实这两种看法,不存在根本矛盾,没必要争论其中的是非曲直。根据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基督教和儒教在某些方面可以对话、沟通,可以做到“共生、共存”。
基督教和儒教有差异性吗?当然有,两者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
一,基督教信仰上帝,儒教要么是无神论,要么是信奉“自然道德”。
基督教信仰上帝众所周知,因为这是基督教的根本;除此以外,基督教还信仰耶稣,这也是基督教的根本,是基督教和犹太教的重要差异。
儒教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先秦孔子之学,二是孟子之学,三是荀子之学,四是汉代董仲舒之学。其中,和基督教思想有些相似的是孟子和董仲舒之学。
孔子的思想很辨证,他既不崇拜上帝,也不迷信天命,所以孔子的思想四通八达,极为灵活。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人性的根本;换言之,人性无所谓“善、恶”,人心的善恶皆出于“自觉”;如果一个人有理性,能够兼顾别人的利益,这就是性善;如果一个人被私欲控制,完全不顾及别人的利益,这就是性恶。
所以孔子的思想很辨证,不僵化,不死板,这是孔子的聪明智慧。
孔子以后,儒学“一分为八”,走向分化,如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董仲舒的神学儒学。这是孔子思想的后续发展逻辑。
从宗教层面说,孟子和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已经接近宗教。
孟子说,人性本善,这种看法包含心理的宗教情结(如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的宗教理论)。
《中庸》以“天命”解释儒道,已经走向宗教,如“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汉代董仲舒把儒学神学化,用“阴阳五行”论解释儒家伦理,这已是典型的宗教精神。
虽然儒家没有形成像基督教那样的宗教社会,但儒学的神学化实从董仲舒开始,自此以后儒家和宗教精神扯上了关系。
用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话说,儒家的宗教精神是信仰道德,可称为“人文宗教”,又叫“儒教”。
从差异性上看,基督教信仰的上帝是人格神,是宇宙的造物主;儒家信仰的“道德”来自“天理”,即大自然:道德是自然的符号,两种文化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二,基督教主张平等、博爱,儒教提倡等级、尊卑,这是两种文化的又一不同。
儒教提倡等级和秩序,这一点人们都知道。孔子思想包含两大元素:一是礼,二是仁;“礼别异、乐和同”是儒家思想的最好注解。
所谓“礼”,是把人和人区分开来,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谓“仁”是人的“爱心”或“同情心”,目的是调和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和对立;用阶级分析术语说,是为了调和社会成员的紧张、对立关系。
这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也叫“忠恕之道”,是儒家思想的道德辩证法;换言之,人和人之间首先要讲等级,然后讲“爱心”。
从人伦道德层面看,基督教和儒教存在差异:基督教提倡人和人的平等——四海之内皆亲人;儒教提倡人和人的不平等——不仅仅是贵族和平民的不平等,平民之间也要有区分,如兄弟、朋友、夫妻等。
如果只看到儒教和基督教教的差异,就可能产生矛盾;要么认为基督教比儒教高级,要么认为儒教比基督教先进。如何理解和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其中有两个原则:
第一,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不一定导致“矛盾”或“对立”。
从概念意义看,“差异”和“矛盾”或“对立”是含义不同的概念:“差异性”不包含情绪或偏见,是对文化特性的描述;“对立”或“矛盾”则包含情绪或偏见,是基于某一立场,对某一文化做出的价值判断。
换言之,“区别”不一定产生矛盾,“对立”已经是“矛盾”。
从起源上看,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特定自然条件或社会条件有关,不可强求一致,这是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
如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反映;埃及文化是埃及宗教社会的反映;希腊文化是雅典商业文明的反映;基督教是古犹太教文明的反映,等等。
从此意义上看,文化之间的差异不一定意味着对立,不一定非要产生矛盾。这也是中国“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儒家说,君子“和而不同”——有修养的人应理解与尊重和自己不同的意见。
道家也说,同则不济,和则相生——“差异性”使得自然界的生命生生不息,一旦趋同则会扼杀自然界的生机。
从此意义上说,基督教和儒教可以进行对话,通过交换思想理解彼此的差异。这是一种尊重,也是宽容。
第二,基督教和儒教存在某些相似性,它们可以进行“对话”与沟通。
儒教虽然强调人和人之间的等级、界限,但同时强调人的同情心,如孟子的恻隐之心、王阳明的“致良知”。这些看法都体现出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基督教的“博爱”和儒家的“仁爱”思想虽然有差异(博爱不讲“条件”,“仁爱”讲“条件”),但两者都重视人和人之间的情感,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在这一点上,基督教和儒教可以进行对话。
再者,儒家历来反对武力,崇尚和平;主张以礼待人,以理服人。这种观念对于建立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人和社会的和谐关系、国家之间的和谐关系,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基督教虽然曾经发生过“十字军东征”(公元12世纪),也曾经压制过理性和科学,但都已经是历史事件。原始的基督教精神是反对武力,倡导和平。
如耶稣的传道即包含这种教义。耶稣主张,人和人之间应互相理解,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反对使用武力,反对流血冲突。比如耶稣就是因为宣言“非暴力”信仰,才被犹太教保守势力所仇恨。
在主张和平、反对武力或暴力的思想上,儒教和基督教同样可以进行对话。
无论如何,进入21世纪的现代社会是文明社会,文明社会的表现不仅仅是物质生活,还包括精神生活以及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
要想做到这一点,起码需要人和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关爱,这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