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孟子主张性善论按现代人的理解方式,他倡导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分享会 http://www.zherpaint.com/ylbj/zqys/m/1074.html

人们在提到儒学亚圣孟子的时候,总是喜欢说他是一位天性善良的谦谦君子。原因是孟子与提倡人性本恶的荀子不同,他的主张是“人之初,性本善”,有着相信人类天性善良,认同人格发展应该着力于后天引导和教育的乐观心态,因此,很多人认为孟子是一位坚定的人类“性善论”的倡导者。可笔者却对这样的观点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孟子的理念中,人与世界上其他动物的不同之处是:人比动物多了“四心”。这“四心”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还有是非之心,没有这“四心”,人就不可以被称为人。正是因为有了这“四心”,人才会“所以异于禽兽”,可以说,在孟子眼里,人只有具备了“四心”,才会有不同于牲畜的思想境界,才能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四心”是人区别于动物,有“人性”的具体体现。

孟子还认为,除了体现人性的“四心”,人的自身还存在着与其他动物一致的动物属性: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

在孟子眼里,追求声色犬马的愉悦和向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样安逸生活的欲望,都是人类与其他物种相同的动物属性,是“性”的范畴。

而在阐述“性”与“人性”的关系时,孟子做了这样的解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意为君子的追求并不是“于味、于色、于声、于安逸”的物质享受,而是要去追求仁、义、礼、智这样的人生大义。只有真正追求人生大义的君子,才可以“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即只有追求大义的君子,才有可能将他质朴善良的天性,转化为才干,最终掌握天道的规则,成为真正拥有智慧的人

可见,在孟子的心中,“性”与“人性”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是两种天差地别的思想境界。在他看来,“性”代表着人们对欲望的贪恋,如果不加以约束和引导的话,就会激发人心中丑恶的一面,使人变得贪婪昏聩,是造成和诱发人的内心深处“性恶”的根源所在。

而人心中真正善的部分是“人性”,只有不断地加以挖掘和引导“人性”,使它不断发展和强大,才能真正激发人们心中,对于真、善、美的热爱与追求,才能把人类内心美好的一面充分展现出来。所以真正的善,指的是“人性”,而非“性”本身。

由此可见,严格地说,孟子主张的并不是“性善论”,而是“人性善”论。他毫不隐讳地指出了真实人性中善恶交织,黑白相错的状态。在孟子心中,人性的善与恶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同时并存交织在人类的思想活动中的,只有让人类不断地接受好的教育,才能最终提升善,摒除恶,成为真正拥有仁、义、礼、智的君子。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子真正赞同的是人性中的相对性,主张的是“人性善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