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论》,出自《荀子》。阐述了音乐的起源,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的作用,是一篇关于音乐的论文。
在《乐论》一文里,荀子认为,墨家提倡的「非乐」主张是不正确的。音乐是人们快乐情感的自然流露。人不能没有音乐,因为人不能没有快乐。还认为,音乐「可以善民心」,使老百姓相处和睦,是治理国事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选取《乐论》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
音乐,本质而言就是快乐,
是人类感情中必不可少的,
所以,人们不能没有音乐。
点评:荀子认为,人们快乐时,就会通过声音流露出来,就会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然而,如果这种快乐不加以引导,势必会导致混乱。但是,人们必须要有快乐,必须要有音乐,所以,古代圣贤们制定礼乐制度加以引导。
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
音乐,是通过一个主音来确定乐调和谐,
然后再配上各种乐器来调整节奏。
点评:「一」即一个主音,一个主和弦之意。「比」是合在一起的意思。「物」指各种乐器。
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
听到《雅》《颂》的乐声,
人们的意志胸怀就开阔了。
点评:《诗经》有六艺,分别是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以及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是各地的民歌,又称国风,共有一百六十篇,包含十五个诸侯国的国风。
「雅」分为大雅、小雅两种,其中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一般为王公大人所作。大雅为歌功颂德,小雅则多讽刺。
「颂」即祭祀与颂圣的乐曲,有周颂、鲁颂、商颂,共四十篇。
「赋」即直接铺陈叙述之意,是《诗经》里使用最多的表现手法。
「比」即用他物来比喻此物。譬如《魏风·硕鼠》,就是用硕鼠比喻贪得无厌的剥削者。
「兴」即先吟咏他物,然后再引出所要说的内容。譬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以雌雄二鸟雎鸠的鸣叫声,引出淑女和君子。
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
音乐,对外可以用来征讨诛伐,
对内可以表示谦恭敬让。
点评:击鼓鸣金是古代军队常用的指挥手段,所以,音乐对外可以用来征讨诛伐。古代天子享用的是八佾乐舞。而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人二佾,所以,音乐对内可以表示谦恭敬让。
墨子之于道也,犹瞽之于白黑也,犹聋之于清浊也,犹欲之楚而北求之也。
墨子对于治国之道的理解,
就如同瞎子不辨白黑一样,
就如同耳聋不辨声音一样,
就如同去楚国却向北而去。
点评:荀子反对墨家学派提倡的「非乐」主张,认为音乐是治理国事的重要手段之一,不能像墨家那样完全禁止音乐。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音乐对人的影响十分深远,
而且他教化人的速度很快,
所以先王谨慎地来修饰它。
点评:「文」本义是线条交错的图案、花纹,此处引申为修饰。
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音乐可以改善民心,
也能深深地感动人,
也能改变当地风俗。
所以先王使用礼乐,
来引导老百姓和睦。
点评:荀子认为,圣人喜欢音乐。因其有移风易俗、团结百姓的作用。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君子能够从道义中得到快乐,
小人却从满足欲望得到快乐。
点评:在荀子看来,音乐本质上就是快乐。然而,君子能够用道义约束欲望,从而快乐且不混乱。而小人只会满足欲望,而忘记道义,终将迷惑,得不到快乐。
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音乐,是让人们和谐且不能变更的原则;
礼仪,也是治理社会且不能变更的原则。
点评:荀子认为,音乐能够使老百姓和谐一致,而礼仪是用来区分等级差异的。音乐、礼仪都能深入人心,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情性。
鼓似天,钟似地,磬似水,竽笙、箫和、筦籥似星辰日月。
鼓声,就像上天;
钟声,就像大地;
磬声,就像流水;
而竽、笙、管、籥的声音,
就像周天遍布的日月星辰。
点评:鼓声是音乐的主心骨,就像上天覆盖万物。钟声是音乐的低音部,就像大地承载万物。磬声是音乐的高音部,就像流水倾泻于地。而竽、笙、管、籥等乐器的和鸣声,就像周天遍布日月星辰,繁而有序。
¥20儒家经典系列书籍孝经荀子孔子家语传习录国学经典中华精粹书荀子..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75.7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