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学者雅思贝尔斯认为,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是人类历史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涌现出了许多思想巨人,他们的在社会伦理、人与自然、哲学历史等领域的深刻见解,若繁星一样璀璨。中华文化也在这时孕育定型成熟,涌现出许多代表性的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墨家的墨子,他们的智慧至今让后人受教。随着人类社会往前发展,所呈现出来的问题不仅变多而且复杂化,有些问题也似乎永远没有正解,对于它的答案人们众说纷纭。尤其是道德上的话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怎么看完全取决于人们所持的立场。拾金不昧是从什么时候成为社会普遍提倡的美德已无从考证,毫无疑问的是它现在已经成为了大众所认同的道德的做法,拾金不昧的人也经常成为正面宣传的标杆。可是,捡到别人的东西,失主应不应该给予拾金不昧者一定的补偿呢?这却成为了一个具有争论性的话题。其实,不仅是现代人,古人也会遇到这个道德命题,而且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圣人曾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也许会对现代人有所启发。《春秋》是记载鲁国历史的史书,书中记载了鲁国的一项法律,这项法律的内容是鲁国人如果在外地发现了沦为奴隶的同胞,只要平安地把他带回来,就会获得国家赠予的丰厚奖金,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国家人口的流失,以增强国力。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从外带回一名奴隶后却拒绝了国家的奖金,他本以为在告诉老师后,会得到表扬,然而孔子听后不仅不表扬而且还责怪了子贡。他说:接受国家的奖励,并不会损害你的德行,相反放弃赔偿金的人多了会致使以后主动救赎奴隶的人变少,这样因为你的清高悲惨的奴隶就不能回到母国了。因此孔子并不主张完全的拾金不昧,他认为适当的奖励反而更能激发人们正义的行为,在他看来如果救人性命就更不应该拒绝施救者的馈赠了。每年夏天,大家都喜欢游泳,因此一不小心溺水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时候往往会有一些正义之士会奋不顾身地前去营救。而当被救者安全后,也会感恩戴德,主动给予酬劳表示感谢。这时有人就认为,施救者不该接受被救者的心意,既然是做好事为什么还要好处呢?这话看起来很有道理,可是孔子却认为接受反而会更有益。当弟子子路一次救起了一名落水的少年后,少年的家人赠予了子路一头牛,子路接受后很担心会被师父责备,结果却刚好相反,孔子知道高兴极了,大声说:以后鲁国会涌现出越来越多营救落水的人了。孔子正因为他思想的深邃,所以才对后世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小编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孔子看到了整个社会的利益也看透了人性,比起接受馈赠后带来的社会效益,施救者所回馈的物质利益又算什么呢。不过凡事有利弊,重在一个度的把握,相信看完孔子的回答,读懂了他的思维,大家和我一样也会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