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治白癜风最好医院 http://www.zherpaint.com/m/礼发源于西周,到战国末期,儒法合流第一人荀子,集先秦礼学思想之大成,提出了一套系统完备的礼治理论,即隆礼重法说,从而成为礼法结合论的创立者。
然而,先秦的礼法说毕竟只是一种理论,还未真正实施。贾谊生活在矛盾突出的西汉初期,处于统一的封建王朝,已经建立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故已不能仅限于总结历史经验,单纯的提出礼法结合的理论,而是要求将其制度化,使具体运用到实际政治中去。
据于此,贾谊积极吸取秦亡的教训,要求改变秦朝专任法治的治国方略,承继荀子隆礼重法的法理念,提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以礼统法的法理念。贾谊继承的荀子隆礼重法的法理念,实际上是对儒家礼治思想的复归。他提出,要想解决西汉社会之矛盾,就要以秦为鉴,变革秦法,指陈西汉社会之弊,力主复归礼治思想。
贾谊在总结秦亡的教训时明确指出,专任法治,举措暴众,用刑太极,缺乏礼义教化,是秦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贾谊曾说过:商鞅抛弃了礼义教化,推行法家功利新法,一心只想兼并天下,结果是秦国风俗日益败坏。
在统一功业成就后,又仍然以法家之法治国,不知要返回到礼义廉耻、仁义道德的正轨上来,不知攻守之势异也,结果十三年社稷顷刻倾覆。这是贾谊鉴于秦亡而得出的历史经验教训,他认为西汉统治者应予以特别重视,决不能步秦统治之后尘。
进而,贾谊认为汉虽代秦而为天下主,但放眼天下,秦的遗风余俗犹在,并且日甚一日。贾谊深知汉初如此时弊是十分危险的,他引用管子的话论证到: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要想革除时弊,使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就必须复归礼治,兴礼义教化,以礼来重建汉初封建等级制度的法则条规和道德规范,以礼治国才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贾谊认为,要革除汉初时弊,就必须吸取秦亡的教训,复归礼治思想。同时,贾谊认为,观上古治国,光靠礼也是不行的,还必须以礼统法。
为此,贾谊论述到,观历代君王治理国家的政策,有的以礼治国,有的采刑罚。这两种不同的治国方略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以礼治国则民和亲,可以累子孙以万世;单靠刑罚治国则民怨背,虽能短期富国强兵,但却子孙诛绝。
分析这两种政策,单纯的言礼义不如法令,教化不如刑罚都是不对的,为此可引殷商、周、秦之事以观之。为此,贾谊提出了以礼统法的法理念。
贾谊认为,礼侧重于教化,使人为善,以防患于未然,其效果虽一时很难看到,却长久能移风易俗;法侧重于惩罚,使人畏惧,其作用虽显而易见,却是在已然后不得已而为之。
礼和法的作用虽不同,但对于君王而言,却都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法,二者自古以来就是同时兼用的。礼与法自古以来就是同时兼用的,当今之世,更要坚定不移地去施行它。但礼法之间,应有本末、主次之分,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调和二者,才能共同发挥作用。
关于二者之间的本末关系,贾谊认为礼是用来巩固政权,安定国家,让君主不失去百姓爱戴的制度规则。礼有一种特殊的作用,就是绝恶于未萌,使百姓失去为恶的机会。
贾谊认为,法应为末,因为刑罚不可以慈民,简泄不可以得土。故欲以刑罚慈民,辟其犹以狎狗也,虽久弗亲矣。意思是,刑罚不能用来慈爱百姓,如果想用刑罚来爱护百姓的话,就如同用鞭子使狗亲近,虽长久仍不能亲近。所以,应以礼统法,礼义为先,礼法结合。
中国古代蕴含着丰富的犯罪预防理论。如儒家创始人孔子曾说过:用法令去引导百姓,用刑罚去约束百姓,百姓只是乞求免于刑事处罚,但缺乏礼义廉耻;如果用仁义道德去引导百姓,用礼去约束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满怀羞耻之心,而且会恪守伦理道德。
如法家商鞅力图用定分止争原则来预防犯罪。他提出官吏要成为天下师,能清楚地运用法律和准确地向百姓介绍律令,以帮助百姓明确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尽量避免人和人之间的冲突,以有效地预防犯罪的发生。
贾谊虽属儒家学派,但其思想来源是多元的,在犯罪预防方面,贾谊的儒法融合的态势表现得尤为明显。贾谊认为礼与法各自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同的。礼着眼于犯罪前的教育,能绝恶于未萌。而法的作用是在犯罪之后给予处罚,惩恶扬善。与法相比,礼的作用更加长远而彻底。
法在解决现实、具体、紧急问题时,比礼更具有实效。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洞悉贾谊犯罪预防论的真谛,即礼与法就是预防犯罪的两种保障。礼是第一层保障,通过长期的礼仪教化使百姓明白犯罪是可耻的,进而使百姓耻于为恶。法则是第二层保障,在犯罪发生后,予以惩戒。
同时,法的威吓性同样可以保障礼义教化,在百姓间更好的实施。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礼与法,一前一后,一张一弛,可以更好地预防犯罪。这是贾谊结合儒法犯罪预防理论,针对汉初时弊提出的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