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庞光华教授《论〈韩非子〉的民众观》
庞光华,男,年生,北京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曾留学日本东京大学,现为五邑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汉语史、古典学、古文献学、学术史、文化史等。发表学术论文60篇,个人学术专著两部。本文承蒙畏友萧旭教授提出宝贵意见,特致感谢。参考文献随文出注,文末不详列。详文参见,庞光华教授《论〈韩非子〉的民众观》,上海社会科学院《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21辑,.10。
提要:《韩非子》作为法家的集大成者,在人性论上承袭《荀子》的观点,主张性恶论,进而主张依法治国,而不是以礼义仁爱治国。在《韩非子》看来,民众天生是自私自利的,并不向往美德;民众不服于仁义,只服于威权法律;民众是愚昧的,不能参与治国;民众的利益与国家政府的利益永远是对立的。世俗所赞赏的民众都对治国有害,世俗所嫌恶的民众其实都对治国有利。《韩非子》的民众观虽然有其合理性,但流于片面极端。尤其是厉行法家思想的秦帝国败亡后,两汉的思想家总结秦帝国灭亡的教训正是其严刑峻法、刻薄寡恩。因此,两汉思想家几乎都对法家政治持批判态度。梁启超对法家政治的批判也很深刻。我国先秦的法家思想与现代世界的法治思想完全不是一回事。《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是维护君权,为君王谋划;现代法治思想是以法律限制政府和执政者的权力,为民众谋划。因此,《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导致君主专制,而现代的法治思想却导致民主政治。
关键词:性恶法治民众愚民德教
庞光华教授《论〈韩非子〉的民众观》
两汉思想家有很多批判秦国法家的刑罚治国理论。
考论如下:
汉武帝时代的董仲舒精习公羊春秋,力主以儒家的德教治国,在其对汉武帝的对策中,他严厉批判了法家专任刑罚治国的思想。
《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对汉武帝说:“诸侯背畔,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盭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罚。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为政而任刑罚,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
董仲舒明确指出“刑者不可任以治世”,并说“法出而奸生”,法律不但不能禁止奸邪,反而能产生奸邪。
“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这是一个深刻的思想,也是对法家纯粹依法治国的治国理念的尖锐抨击。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也批判法家,认为治国不能专靠刑罚。《韩诗外传》卷四:“纣杀比干而囚箕子,为炮烙之刑。
杀戮无时,群下愁怨,皆莫冀其命。然周师至,令不行乎左右,而岂其无严令繁刑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若夫明道而均分之,诚爱而时使之,则下之应上,如影响矣。有不由命,然后俟之以刑。刑一人而天下服。下不非其上,知罪在已也。是以刑罚竞消,而威行如流者,无他,由是道故也。”
商纣王有严厉的刑罚,刻薄寡恩,不得人心,没有人忠于朝廷。一旦外患降临,将无人为其效忠。
《韩诗外传》卷六:“何谓暴察之威?曰:礼乐则不修,分义则不明,举措则不时,爱利则不刑。
然而其禁非也暴,其诛不服也繁,审其刑罚而信其诛杀,猛而必闇,如雷击之,如墙压之。”
待续
庞光华教授《论〈韩非子〉的民众观》
参考文献
本文对此数句的断句如此,与屈守元《韩诗外传笺疏》(巴蜀书社,年版)页、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中华书局,年版)页完全不同。萧旭《群书校补》(广陵书社,年)第一册《韩诗外传补笺》对此数句的断句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