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圣人孔子曾经干了一件事,是其人生最大污 [复制链接]

1#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华文明最光辉灿烂的一页。史书中说,这段时期各种思想百花齐放,各种学派百家争鸣。很多现代学者都曾考证当时共有多少学派著书立说,传大道于天下,其中结论也各种各样,有的学者说百家尚且是保守说法,当时的学派很可能几百家几千家。也有的说所谓百家是虚言,只是形容当时学派众多,能够称得上开宗立派的只有儒墨道三家,其余各家皆是从这三家演化而来。

那个时代到底有多少家学派我们不去讨论,可以肯定的是,这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在我们中华历史上只是短短一瞬。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各个学派就陷入了断流的尴尬局面。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之外的各个流派彻底变成了在野党,两千多年都不能被中国人公平对待。

儒家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原教旨派儒家以克己复礼为核心,期望通过弘扬礼乐来重建过去以周天子为核心的社会秩序。孟子时候的儒家已经意识到社会的发展已经不可阻挡,继续以克己复礼为追求已经没有意义。到了汉朝后,董仲舒创造性的将儒家思想同其他流派结合,新建了一套天人感应学说,至此统治中国人思想意识几千年的儒家思想算是扎好了根。

但是无论儒家学说如何变化,永远不变的是孔子在儒家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作为儒家文化创始人的孔子几千年来都被中国社会各界视作圣人,祭祀孔子的孔庙也被中国人建在江南海北。

老百姓的眼中孔子可以是圣人,但是一个知识分子想要真正的了解孔子,想要理解孔子思想背后的源头,就必须把孔子从孔庙中拉出来,把他身上圣人的外衣剥掉,让孔子变成一个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用客观的眼光去衡量孔子的一言一行,不过分吹捧他的成就,也不忽视他犯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了解孔子,才能真正的了解儒家思想,才能真正的了解那段百花齐放的春秋历史。

孔子志在安邦定国,曾说如果有人任用他治理国家,三个月就能见到效果,三年就能小有所成。但是孔子毕竟不是做官的料,在他担任鲁国相国期间,干了一件事,至今被人诟病。

《荀子》,《史记》等书中都曾记载,孔子担任鲁国相国的第七天就动用手中的权力杀掉了自己的学术上的对头和政治上的敌人,少正卯。少正卯这个人在史书上的记录不多,很多史学家都曾想考证这个让孔子头疼的大夫到底是何许人也,但是苦于各种史书记载纷乱,甚至有不少对立之处,所以少正卯的形象至今无法明晰。

少正卯到底是怎样结恨于孔子的呢?我们知道孔子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书中说他的弟子多达三千,这是一个不小的成就,这个人数就算放到现在也是十分可观的。在《荀子》一书的记载中,少正卯曾同孔子对门办学,至于孔子的弟子全都转投到少正卯的门下。只有七十二贤中的颜渊不为所动。

而且少正卯的思想接近法家,而法家思想的功利主义正是孔子所痛恨的。一次视察基层的过程中,孔子发现鲁国的边境的几个城市的城墙高过周天子的城墙,这逾越了礼法,所以孔子建议拆除重筑,但是少正卯认为这几个城市紧靠齐国。而齐鲁素来纷争不断,高高的城墙虽然逾越礼法,但是与实际军事防御作用上十分有利,应该予以保留。

当孔子任鲁相的时候,终于安奈不住心中的怒火,就任的第七天就杀了少正卯。孔子的理由是少正卯思维缜密但用心险恶,行为邪恶又十分坚韧,言语虚伪还能言善辩,观点奇异又博闻强记,赞同错误还振振有词。

孔子列出少正卯的这五恶没有一件能落实到具体的事实上,和以后的文字狱大同小异。孔子杀少正卯分明是朋党之争,是诛杀异己。所以几千年来被开明人士所诟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