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秦昭襄王如果能多活几年,能统一六国吗 [复制链接]

1#

绝对不可能了!可能大家对《史记》不太熟悉,然后才会受到电视剧的影响,觉得昭襄王特别的猛,其实昭襄王没那么厉害!为什么这么说呢?在昭襄王五十六年的王权生涯中,前四十一年里,其实都是他的母亲宣太后在临朝主政的。宣太后死去之后,他才开始单独执政。

昭襄王独立执政之后,主要干了三件事情:一是利用范雎推行了“削枝固干”,铲除外戚,严明法度,加强王权。二是打了“长平之战”,结果是赵国惨败,秦国惨胜。三是打了“邯郸之战”,结果秦军大败,河东全境全部丢失,前期战果化为乌有。可以这样总结昭襄王的一生:在开疆拓土方面,一事无成,但在国家制度建设方面,有功。

他铲除了外戚,加强了王权,并且重新严明了商鞅的“律法制度”。但在“削枝固干”的过程中,罢相穰侯魏冉,诛杀武安君白起,禁锢太尉司马梗,这使得君臣离心离德,最后朝堂陷入了“分裂”。

因为朝堂的分裂,因为君臣的离心离德,昭襄王再也无法整合各个派系的力量来再次征伐天下了,所以再给他十年、二十年,他都不可能统一六国。况且“邯郸之败”后,秦国综合国力可以说是整整倒退了三十年!

第一点:比一比,宣太后执政时期、昭襄王独立执政时期,秦国打的那些仗。

宣太后时期,在外戚、大王、军方的三方合力之下,秦国那是攻城略地,无所不克。但昭襄王独立执政之后,几次与赵国的大战,就显得开始吃力。

昭王四十二年,宣太后老死。四十七年,长平大战,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秦国惨胜。武安君白起想趁此良机直接攻打邯郸,但被昭襄王和范雎拒绝,使得赵国方面有了从容防御的时间。

四十八年,范雎推存郑安平为将,攻打赵国,结果兵败,郑安平带领两万人投降赵国。四十九年,昭襄王派遣王陵率兵攻打邯郸,战事不利。后来又用王龁代替王陵,同样是屯兵于坚城之下,难有全功。

五十年,昭襄王请白起出山,但白起觉得形势不好,邯郸之战根本打不赢,于是装病,结果被昭襄王和范雎迫害而死!

(昭襄王和白起)果如白起如言,赵国成功地推动了“合纵”形势,魏国的信陵君公子无忌“窃符救赵”,赵魏联军在邯郸城外大破秦军。秦军大败,赵国趁机收复失地。

比一比,就知道了双方的差距了,没了白起和魏冉,昭襄王就疲软了。他虽然在韩国和魏国方向取得了一定战绩,但却无力改变赵国挡住了秦国东征的局面。

第二点:昭襄王虽然加强了王权,严明了法度,但“削枝固干”也削弱了秦国的根基。

(应侯范雎)秦孝公时代,商鞅颁布了“二十等军功爵”,并且还立下了铁律:宗室无功不得封爵,虽富不得逾制。这使得秦国越来越强大,秦军的战斗力也越来越强!

然而在宣太后临朝主政的四十一年里,她虽然在军事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但她给她儿子和亲戚大量封爵。无功无劳者,也得封高位,这让咸阳顿时一片乌烟瘴气。

因此,宣太后死去,昭襄王用范雎为推手,推动了“削枝固干”之大计,重新严明了法度。大约是在公元前年,长平之战的前一年,大儒荀子曾经入秦考察,对于秦国官吏的清正廉洁和政务的高效运转,荀子那可是赞不绝口!这说明了昭襄王在“吏治”这一方面,取得了高度的成就。

见于《荀子·强国篇》: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偶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上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不可思义,两千年多年前的秦国官府竟然廉洁、高效到如此地步。但我们都知道,律法越严明,官吏就会不开心了,因为他们没了贪脏枉法的机会。

魏冉去封地的时候,他的财富一千辆马车都拉不完,但怎么说魏冉还是有功于国的;而司马梗是司马错的后人,司马氏也是大秦本土贵族,有着上百年的传承。

特别是武安君白起,昭襄王和范雎用“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的借口杀了他,这种“死非其罪”的做法,更使得大秦军方与昭襄王彻底绝裂。

“邯郸之战”后,秦国大败,更是加大了秦国朝堂的分裂,最后出来掌军竟然是名不经传的蒙骜。

(蒙骜)范雎的“远交近攻”之策,虽然使得昭襄王取得一定的成就,但这些都是建立在秦国实力强大的基础之上的。而范雎的“削枝固干”,却严重地削弱了秦国的根基,这让秦国迟迟无法打开东进的道路。

虽然昭襄王后来杀了范雎(证据来自睡虎地秦简,以此为准),但他也无法改变“朝堂分裂”的事实。他再也没有办法去整合整个朝堂乃至整个国家的力量,来再次征伐天下了,他的号召力已经被消耗完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