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柳宗元的另一面,在科学思想史上的成就,虽 [复制链接]

1#

我们看到的柳宗元,通常是以文学家、政治思想家的身份出现的。但是其实,他也有当科学家的潜质哦~

柳宗元的元气学说

柳宗元对气的认识,从他对宇宙形成和物质生成等自然现象的解说可见一斑。柳宗元在《天对》的开头就说:天地形成以前的那些恍惚无凭的说法,都是荒诞的人传说的。

所谓神灵开天辟地的说法,暗昧混乱,没有什么可说的。昼夜交替,时光流转,宇宙演变之初,只有元气存在,哪里是谁创造的。柳宗元坚决否定所谓神灵创世的谬论,而把元气看成是宇宙的本原,旗帜鲜明地坚持了“元气一元论”的学说。

在《天说》中他曾指出,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是无异于瓜果草木的东西。可见元气并不神秘,而是一种物质性的客观存在。正是这种客观存在,组成了宇宙间的一切。柳宗元的这种观点,继承了东汉学者王充“天地,含气之自然”的思想,并且有所丰富。

把元气作为物质本原是柳宗元气本论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他仍犯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的通病,受到先验思想的局限。柳宗元坚持了元气一元论的气本学说,但是又没有跳出先验论的怪圈,进步当中有保守的一面。

柳宗元的物质生成理论

柳宗元在对气的认识上继承和发扬了荀子和王充的元气学说。荀子认为气是万物之原,由气到草木到禽兽再到人是一种自然进化的观点。这个观点是先秦时期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较高认识成果。但是苟子并没有指出这个自然演化过程的原因。

东汉王充在继承荀子气的学说的基础上对荀子的学说又有了发展,他认为,元气构成万物的过程是自然而然的,万物的自生自消,是由于阴阳二气的消长,天地和星体的运动也是自然而然的。

这样王充就比荀子更为明确地指出元气构成万物的演化过程的原因在于事物本身。但是王充又把阴阳二气看成是上下隔离的各自独立的存在由于阴阳二气的聚合离散消长起伏的不同,造成了客观事物性质的千变万化及现象的多样性。

其实这是既承认阴阳结合构成万物,又把阴阳两方面从矛盾的统一体中割裂开来,他把阴阳看作是两个可以各自独立的东西,而不是作为不可分离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王充的这种元气学说虽然坚持了元气自然论,承认万物的自生自动,但是实际上仍没有给予这种自生自动的原因以较为科学的说明。

柳宗元继承了王充关于事物自生自动的观点。他首先认为“元气”是宇宙的本原,天地万物都是由“元气”变化而产生的。柳宗元用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来解释天地万物的生成过程。天地万物是由阴、阳、天这三者互相作用、参合变化而形成的。阴、阳、天参合变化的基础是“元气”。在这个参合变化的过程中,“冥凝玄厘,无功无作,”是自然变化的。天地山川万物形成之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停地运动变化着。

柳宗元在用元气解释万物时,先论证空间的无限性。进而,他又指出元气存在于一切空间中,贯穿于一切事务中。由于它在空间上是无穷无极的,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因此,元气也是无限的。

这种元气,从空间上看是无穷无极的,从时间上看,是无始无终的。在无限的宇宙空间,元气的阴阳两个方面相互排斥、相互吸引,进行着错综复杂而又有规则的机械运动。这是中国哲学史上较为系统地对世界的无限性以及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的科学猜测。

柳宗元的元气无限学说发展了中国历史上对无限性的认识。柳宗元把前人对无限性的认识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他对无限性作了更加全面、深人的解释,他认为,无限在空间是上“无穷无极”、“无中无旁”的,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

首先,就空间无限性来说,“无穷无极”是对前人无限性认识的继承,“无中无旁”则发展了前人的理论。因为从整个宇宙空间来说,既然是无限的,就不会有边,也不可能有中心,因此,也不存在对称性一说。其次,他又指出,由于元气存在于一切空间,贯穿于一切事务当中,所以元气也是无限的。这是他对无限性认识的又一个新的贡献。

对柳宗元元气学说的评价

首先,随着人们对世界本质的认识逐步深人,柳宗元通过自己的深人研究,用比较精密的气本论代替原来比较粗糙的元气学说。柳宗元把元气作为宇宙本原,把阴阳二气看作元气内部组成的两个方面,并用瓜果草木来比喻元气,赋予了元气更加明显的物质性和统一性。在这一问题上,他超越了王充和同时代的思想家。

其次,柳宗元用气本论思想解释物质生成,特别是他开始认识到元气的运动是它自己的运动,元气生成万物以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仍然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这就带有若干辩证法的因素,对人们正确认识物质世界和改造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后,柳宗元在用他的元气学说解释宇宙和世间万物时,还阐明了他的空间无限性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说明了元气的无限性。无限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古人对无限性的认识并不完整,例如张衡就既认为宇宙是无限的,但又是对称的。而柳宗元“无中无旁”的空间无限性思想,则明确否定了宇宙对称观念,发展了空间无限性思想。

柳宗元的天人观

首先,柳宗元“天人不相预”的观点是对荀子“明于天人之分”观点的继承。荀子一方面提出“天行有常”,肯定了天道发展的客观性,另一方面要求人们“制天命而用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然而,他又说“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柳宗元用他的气本论思想阐明了宇宙是个客观存在的自然物,宇宙间没有主宰存在。天与人各行其事、互不相干。自然界的一些异常现象也与人没有关系。

其次,柳宗元“天人不相预”的天人观区分了天人发展的各自特点。“天”,是“自然”之意。因此,灾荒是自然现象,而法制和悖乱是社会现象,这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各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两者互不干预。

柳宗元强调“天人不相预”就是要把人类从“天人合一”的神秘主义学说中解放出来,使有意志的天还原为自然天的本来面貌,这是对汉代以来的“天人感应”、“符命”说的彻底否定。

最后,柳宗元把他的天人关系理论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在社会历史观方面作出了卓越的新贡献。他批判天命,注重人事,大胆提出“生人之意”是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力量。在他看来,国家的治乱存亡,不决定于天命和祥瑞,而决定于人。

他分析了历代封建王朝统治的兴衰,认为人民的力量,民心的向背,比统治者的力量要大得多,最后得出结论“唐家正德、受命于生人之意。”柳宗元摈弃了有神论的创世说,否定了“圣人之意”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提出“生人之意”即人民的力量,民心的向背,是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力量。这在当时是非常可贵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柳宗元的天文学思想

柳宗元在《天对》中的基本看法认为天就是气,没有形体,天是无极无垠的,是运动不息的气,天不是连成块的形体,根本不需要八根天柱的支持。他认为天是“无中无旁”、“无限无隅”的,也是无法固定在某一个地方的。因此,才可以说它是最大的,如果说天是有形体的,象盖子一样盖在上面,那怎么能说它是大的呢?

对于“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的问题,柳宗元的回答是日月星辰,“太虚是属”,天不是固体,那么日月星辰附着在哪里呢?日月星辰就是浮在太空之中。

古人对月亮有多种传说。《天问》中说,传说中的月亮每月生一次,死一次,月亮有什么功德本领,能死而复生,它腹中怀着兔子有什么好处呢?对这种认识,柳宗元明显的否认月亮每月死而复生的。

在柳宗元看来,太阳光强烈无比,在月亮逼近太阳时,人们便只能看到太阳,看不‘到月亮了,月亮远离太阳时,人处于月亮与太阳之间,就能看到月亮盈满的一面。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才使人感到月亮每月死而复生。事实上是不存在死而复生的事的。

对月中有兔的说法,柳宗元也予以反击。正确地指出那是因为月球表面不平,阳光照射,凹陷处形成很多阴影,人们便觉得有一只兔子。其实那个阴影并不真是兔子的形象。只是和兔子神态相似罢了。柳宗元的这种解释,打破了传统的荒谬传说,是符合现代科学发现的。

总之,柳宗元继承了荀子和王充的元气理论,发展了元气一元论的学说,但他没有跳出王充的元气理论的框架。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提出了“天人不相预”的观点,把天人关系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对社会发展和人对自然的理解都起巨大的推动作用。他对天文学的理解虽然有自己的臆断之处,但仍掩盖不住他科学思想史上的光芒。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