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有人问谛的说法。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谛的说法的人,对于治理天下,那就像这一样。(意为:易如反掌)”孔子指着自己的手掌。
或:有人,有的人
说:不指谛祭的内容,指其意义
示:显现,让人看,把事物摆出来或者指出来让人知道
斯:代词,这,指手掌
讲义:
一、此一章书,是孔子含蓄而又明白地说明“礼”对于治理天下的作用。
二、“或问”之意
《礼记》:“礼,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鲁君使用谛礼,其僭越而非礼,天下尽知。
“或问”,就是有人问。鲁君僭越礼制,不光是孔子知道,而“不欲观”,很多知礼之人都是知道的,看在眼里的。或人之问,不是不懂“谛”礼的内容,来问孔子谛礼该如何进行。恰恰是或人明白谛礼的意义,认为鲁君不当如此,来孔子这里寻求证明。正如“林放问礼之本”。
很多书上翻译为“有人问谛礼的内容”,这只是停留在对“礼”的表面形式的研究,而不知“礼之本”。
三、“不知也”之意
对于“谛之说”,孔子肯定是知道的。但是他为什么说“不知也”呢?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学者当知道。那就是:居是邑,不非其大夫。即“不诋毁大夫”,更不可“诋毁君王”。这就是儒家既能行其道,又能保其身的原则。
《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子路问于孔子曰:子路问于孔子曰:“鲁大夫练而床,礼邪?”孔子曰:“吾不知也。”子路出,谓子贡曰:“吾以夫子为无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子贡曰:“女何问哉?”子路曰:“由问鲁大夫练而床,礼邪?夫子曰:‘吾不知也。’”子贡曰:“吾将为女问之。”子贡问曰:“练而床,礼邪?”孔子曰:“非礼也。”子贡出,谓子路曰:“女谓夫子为有所不知乎?夫子徒无所不知。女问非也。《礼》:居是邑,不非其大夫。”
子路看到鲁国的大夫有些事做得不对,不符合礼制,就跑去问老师,说“鲁国的大夫如此如此,这符合礼吗?”孔子回答说“不知道”。子路就对子贡说“谁说咱们老师无所不知?刚才我问他问题,他就说不知道”。子贡说“我去替你问问”。子贡就问老师说“如果大夫如此如此,这符合礼吗?”孔子回答“不符合礼”。子贡出来对子路说“我问过了,老师说那是非礼。你的问题问错了。《礼》规定:居住在一个国家,不诽谤其大夫。你是在诽谤人家的大夫,所以老师不回答你呀。”
《荀子.大略》也有类似的记载:劫迫于暴国而无所辟之,则崇其善,扬其美,言其所长,而不称其所短也。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景公冬起大台之役晏子谏第五》中,记载了晏子“推功揽过”的故事。最后说“仲尼闻之,喟然叹曰:‘古之善为人臣者,声名归之君,祸灾归之身。入则切磋其君之不善,出则高誉其君之德义。是以虽事惰君,能使垂衣裳、朝诸侯,不敢伐(自夸)其功。当此道者,其晏子是耶!’”
箕子谏纣王而不听,之后,箕子装疯,并说“不可以己之是,彰君之非”。这都是忠臣的作为。
《论语》中,还有几个地方,也有类似的问题。
《论语.宪问》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论语.述而》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南宫适所问,都是帝王的对错,故“夫子不答”,是夫子“不议论君王”。陈司败直指鲁昭公非礼而来问,所以孔子明知其非礼而回答“知礼”,宁可自己扛着“君子亦党”的罪名,也不诋毁君王之非。
此章,孔子回答“不知也”,也是为鲁君而忌讳。
四、孔子之“不告而告”。
孔子回答“不知也”之后,接着说“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这是孔子的“不告而告”。
“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就是“易如反掌”的意思。再加上一个动作,就更生动形象且明白。
“知其说者”,指懂得谛礼的意义,并能真诚遵行的人。这样的人,对于治理天下,那就简单了,易如反掌嘛。这句话,意义之重,学者当深深体会。治理天下,是极其重大的责任,没有几个人觉得是件轻松的事。可是孔夫子却说对于“知其说者”来说,那就是“易如反掌”,可见“礼”对于“治国”、“平天下”的作用。
《孝经》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个意义极其深刻。但是他又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说明白,并且使人信服的。学习儒学,学习治国安邦,其意义也正在于此。信者自信,不信这自不信。在此,我也不再多言。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