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号总经理阮瑜女士、各位教授、各位大咖、各位与会朋友:
下午好!
十分感谢百家号的盛情邀请,让我有机会向在座的朋友学习。百度是当今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也是中文知识最便捷的供给者,而与会的各位朋友都是各界精英,在知识生产方式、供给和管理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能聆听各位朋友有关知识产权和知识付费的宏论,我不仅深感荣幸,而且十分珍惜。假如人的器官可以随意装卸,我这次来北京的时候,肯定只会带上耳朵,绝不会带来嘴巴,我大老远跑来是为了聆听,要是想啰嗦我何必跑来北京?今天这个场合,主办方让我第一个发言,只因为我是外地来京的客人,尤其是因为我的白发特别显眼。此时此刻,说真的,我连“抛砖”的勇气也没有。
我一直在大学里教古代文学,带博士生后开始教古典文献学,上海文艺出版社即将付梓的十卷本“戴建业作品集”,其中有一本《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类与典籍分类》。
因此,请允许我先掉一下书袋,看看我们祖先的知识概念、知识分类与今天的异同。
先秦的文献典籍中早就有“知识”一词,如《墨子·号令》中两次出现“知识”:“邑人知识、昆弟有罪”、“其有知识、兄弟欲见之”。但这里的“知识”都是指相识的朋友和熟人,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知识是两回事。东汉末年孔融《论盛孝章书》中“海内知识,零落殆尽”,白居易《感逝寄远》诗:“知识三分中,二分化为鬼”,罗贯中《风云会》:“但有知识,当为国引进”,一直到明清,“知识”一词都是指相识或熟人。
由于受到生产条件和物质条件的限制,我们先人并没有形成知识的概念,甚至没有追问过什么是“知识”。譬如先秦各家各派的创始人,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墨家、法家,或开门授徒,或著书立说,或热衷道德教化,或提供救世良方,但没有一人以生产知识为己任。没有形成知识的概念,没有确定知识的标准,就无法进行科学的知识分类。《论语·先进篇》中的“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述而》中的“孔门四教”——文、行、忠、信,都不是知识分类或学科分类。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思想十分活跃,但只有学派而无学科。《庄子·天下篇》和《荀子·非十二子》,罗列的全是当时的各个学派。儒、道、墨、法等家虽然思想各不相同,但它们研究的对象却别无二致。《周礼》中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才比较接近今天所说的“知识”。
古代雅典则完全不一样。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不断对“知识”进行定义:1、知识就是被论证或验证的正确观念,2、知识就是被接受的正确观念,3、知识就是被回忆或被感知的观念。古代雅典有学派也有学科,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涉及哲学、伦理学、心理学、逻辑学、教育学、政治学、物理学、生物学、气象学、动物学等,相应的著作有《形而上学》、《前分析篇》、《后分析篇》、《物理学》、《气象学》、《政治学》、《动物志》、《经济学》、《尼各马可伦理学》等。学科的分类与知识的分类相辅相成,有不同的知识类型才有不同的知识分类,有不同的知识分类才有不同的学科分类。
西汉刘歆在其父《别录》基础上,编成了我国第一部官修目录《七略》,完成了“总百家之绪”的伟业,《汉书·艺文志》基本是《七略》的节缩本。七略实为六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前面再加上一个总论“辑略”才凑成七略。《七略》是一部国家图书目录,它不仅以儒家意识形态为中心,而且其分类标准也不统一,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这些偏于实用工艺、医术、手工、占卜、术数、骨相一类的知识,仍然能与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偏于人文伦理的知识并列。到西晋荀勖开创四部,经史子集至《隋书·经籍志》而定型,至清乾嘉四库全书总目而集其大成。从四部“经史子集”名称就可以看到,图书分类完全成了人文经史的天下,医术方剂、占卜迷信、兵书兵术、手工技艺一类形而下的知识,全部淹没在经史子集这些人文知识之中,汉代兴盛的房中术一类性知识更没有立身之地。
从知识的盛衰不难发现,实用性知识技术不断萎缩,从事实际事务和实用工艺的人越来越没有地位。在隋唐的国子监里,上层权贵子弟才能学习经文诗赋,唐代最看重的进士考试,考试内容也是诗赋创作,到明清又变为考八股文,真是九斤老太太说的“一代不如一代”。
人们重文轻理的知识取向,一直影响到五四以后那些学贯中西的文化精英,上世纪上半叶诗人作家和人文学者,长期处在社会舞台的聚焦灯下,梁启超、胡适、鲁迅、郭沫若、徐志摩这些人吸引了全社会的目光。徐志摩那首《再别康桥》迷倒众生:“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挥一挥衣袖,作别了西天的云彩”,让无数青年男女疯狂,让绝顶聪明漂亮的陆小曼以身相许。今天一个写诗的穷小子,谁有本事“轻轻地挥一挥衣袖”,就能勾引到陆小曼这样天仙般的姑娘?
网上有则段子说,一小偷到北京朝阳东北角作案,不巧与北漂的年轻诗人撞了个正着。诗人对小偷说:“老兄,手下留情,我是诗人。”一听说眼前这倒霉鬼是个诗人,小偷马上动了恻隐之心:“老弟,对不起,往后要是吃饭困难找我,来扫一下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