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许继民先生题字
焦子栋先生手绘蛟龙山图
编者注:10月9日晚上,我邀请琅琊文史专家乔闪先生为《龙山风雅集》作序。先生费时半月余,改动调整十多次,今终定稿。通过这段时间的每天沟通,我真正见识到了什么叫铄古切今的饱学之士、妙笔生花的鸿儒硕学。文化名家焦子栋先生说:“乔闪先生将蛟龙山一文考证详尽,掌故信手拈来,围绕蛟龙山与立朝村从大禹治水到今天的水利工程修建,从地理形胜到生态环境,从蛟龙意象的形成到民谣的恰如其分借用,从历史典籍的考据到民间传说的剪接,从熟悉的乡音乡语到朴实无华的乡恋乡情……比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更多出一份原汁原味的厚重与贴近现实的亲切。”因此文篇幅很长,为了便于阅读,分四章节予以转载:蛟龙千古秀、沂河百代清、乡土山川美、人文灵韵深。
作者乔闪先生
三、乡土山川美
蛟龙山“小而秀,西面陡绝”,由于靠近沂河,土地肥沃,附近村庄众多,有立朝、薛庄、新庄、山北头、山南头、大店、新城等。其中,在沂河半月形环绕之中的立朝村,一面环山三面靠水,背山面河,得天独厚,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是遐迩闻名的市镇了。
据年《临沂县志》“宋力邵镇”条目:“今临沂城东南五十里,后来音转力朝,石门镇、王相镇未详。”力邵、力朝,即今庙山镇立朝村,东与薛庄、山北二村相连,西与兰陵县马湾村隔沂河相望,至今仍然是庙山镇人口最多的村庄。
民国地图中立朝写为“力朝”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时期出现了转折。北宋初年,沿袭唐朝旧制,略事改革,分全国为13道,沂州属于河南道,当时今郯城大部分属下邳,北部属沂州。《读史方舆纪要》卷七:“沂州,唐曰沂州,宋因之,领临沂等县五”。年(宋太宗淳化五年),行政区划正式废道,改为路制。年(宋神宗熙宁七年)增至23路。年(元丰八年)颁行的《元丰九域志》,即是依据23路的行政区划编写的。到了宋代,商品经济空前发达,县以下出现了以商业交流为主要功能的行政建制意义上的镇市,简称镇。宋代高承编撰的类书《事物纪原》中说,设镇的标准是“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镇市处于州县和乡村的中间环节,它在经济发展、贸易交换、商税征收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有的镇市以其独特的手工技艺而闻名,如景德镇的瓷器生产;有的镇以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当时全国设镇个,位于今山东境内的共计个。山东的镇主要集中在水运发达的黄河和济水流域及运河两岸。其中,沂州下辖五县:临沂县3乡4镇(力邵、利城、石门、王相),丞县(今兰陵县的一部分在其辖区内)4乡1镇(兰陵),沂水县2乡2镇(苏村、静壃),费县3乡1镇(屯阳),新泰县(今蒙阴县在其辖区内)2乡无镇。位于临沂南部的有力邵、利城、石门、兰陵4镇,临沂县独占3个。其中,利城镇,在今临沭县东北蛟龙镇驻地东北5.5公里处,东与江苏省赣榆县接壤。石门镇,地处今临沭县南部石门镇,北宋时境域归临沂县管辖,明清年间隶属沂州府郯城县,“石门夜雨”系古郯八景之一。
年焦子栋先生所拍立朝老渡口附近的《重修圣寿院碑》
力邵镇,右岸即马湾古渡口,“得水陆舟楫之利”,背山面水,土地肥沃,农副业生产较为发达,有酒肆茶楼、勾栏瓦舍等新型的服务、娱乐行业,客商、小贩、卖艺者络绎不绝,人口密集,商铺林立,市场繁荣,贸易活跃,俨然成为一个商税大镇。它处在官道和盐道交汇的枢纽位置上,向东经石门、利城,通往赣榆青口、海州(今连云港),可以贩卖食盐和海货;向西到达兰陵古镇,可以贩卖酒水、粮食、山货等土特产品;向南抵达淮泗(今苏北),可以贩卖鸡豚、丝绸、布匹等。王相镇,《宋会要辑稿·食货第十五》也作王相公庄,原名管仲庄,后管仲位居宰相,被人尊称为“相公”,故改称此名,今为河东区相公街道驻地。
沂州北临青州,青州治所益都县5乡无镇,青州南部的临朐县3乡1镇(穆陵镇)。密州(治所诸城)下辖的莒县3乡无镇。相较而言,沂州(临沂)的镇分布最为密集。当时,有的镇市税收甚至比管辖它的州城都富庶、重要得多。据《宋会要辑稿·商税杂录》记载,熙宁十年(年)沂州建制镇商税征收情况是:王相镇.72贯,苏村镇.贯,静壃镇.94贯,屯阳镇.贯,兰陵镇.贯,力邵镇.贯。同时期,临沂县所辖5县年总税收贯,其中临沂县贯,沂水县.贯,费县.贯,新泰县.贯。相邻密州之莒县商税.39贯,青州之临朐县商税.12贯。从这些数字来看,随着人口、税收的长足发展,沂州八镇都已经是农商发达的富庶之地,其中王相镇和力邵镇的税收相加,即是当时临沂县的“半壁江山”。
编者年在马湾所拍蛟龙山,图中高塔是在老水泥厂址新建的利华纸厂
文曲山汉墓、马王墓等墓葬的汉画像石图像丰富,雕刻细腻,古拙大气,绝大多数没有得到很好的留存和保护。据杜福振先生讲述,年秋季,在沂河畔土山附近的尚庄渡口,曾被河水冲刷出一个大沙缸,里面出土了千余斤红铜方孔古钱币,有汉代五铢钱(马镫钱)、宋朝元和通宝、崇宁通宝等。著名学者、兰陵县东方荀子研究院院长焦子栋先生就是马湾村人,据他介绍,马湾村南邻曾有一名叫铺上的古村落,商铺林立,尤以当铺居多,清朝时毁于洪水。立朝村的寿圣院至少在唐宋时期就有了,又在元代初年进行了重修。这表明,自汉唐至北宋时期,这一带沂河流域文化厚重,水运商贸较为发达。南宋建炎三年(年、金国天会七年),金人尽取京东路之地,沂州属金国统治,元朝时,先后归淮安路、益都路管辖,长期处在南北两个政权的拉锯、对峙地带,镇市日渐寥落。“沂河入夏,水势平槽,数百石粮食船可以直入运河,每年皆有粮客自南来贩买。”(吴树声著《沂水桑麻话》)明清时期,马头、重坊、李庄等古镇的崛起,主要得益于沂河同京杭大运河连通的交通区位优势,才可以上至京畿,下抵苏杭。
编者年所拍皋陶古寺仅存一株最小的银杏树
立朝村对岸,就是兰陵县庄坞镇的马湾村,是隔河相望的古渡口。当地庄坞一带广泛传唱着这样一首民谣:“西高尧,东高尧,过了马湾是立朝”(西高尧、东高尧、马湾,均是沂河西岸的兰陵县庄坞镇村庄名,与郯城庙山镇立朝村为“一衣带水”近邻)。高尧,当地一直读作qiāoyáo,应是古音遗存,就像郯城的几个港口村和港上镇一样,现在人们还把港读作jiǎng。高尧村有皋陶(gāoyáo)古寺,据说原是祭祀中国司法始祖皋陶的,后来也演变为佛寺。年,东高尧村民在挖地瓜窖子时,出土一批晚商青铜器;年,清理发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两座,出土罐、匾、背壶等一批铜器,同时发现晋墓一座。该遗址是土丘式高台堆积,文化层堆积丰富,地表采集标本有大汶口鼎足、龙山鬲足、龙山黑陶口沿、商周鬲足等,是临沂市内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文化古遗址,对于研究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及汉文化,都提供了重要的考古依据。在马湾村东滨河大道东侧的内堤上,现存一通清嘉庆年间的善船碑,历经二百余年风吹日晒,碑体受损已残缺,但碑上的文字大体上还能辨认,主要记载了高尧寺僧人和当地乡贤名流为民造福的善行义举。
年乔闪先生偕同朋友辨识《嘉庆善船碑》碑文
在马湾、高尧村的偏西北约米,是褚墩镇的兰山。兰山,又名双龙山,位于褚墩镇西南,武河行洪道两侧,山体呈馒头状,北南走向,六峰耸峙,与其附近的梁山、杨山等,统称兰山。兰山同蛟龙山离临沂城的距离相等:“城南八十里。”兰山县、兰山区都是因这座山而得名。兰山西面为磨山,西南方向为层山,距兰陵古镇直线距离也不过40公里,兰山、兰陵的名字馥郁芬芳,浪漫而富有诗意。兰山与附近的黄山、虎山互为犄角,屹立于郯西北原野之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为临、郯、邳、苍四县交界处之游击区,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在此屡建功勋。
临沂城西还有两处叫庙山的地方。一是今罗庄区罗西街道庙山村,乾隆南巡时就多次经过这个小村庄(当时属于郯城县)“自问官里行宫起,行4里过傅家庄,行12里过花埠岭,行8里到桥头尖营。继行14里过庙山,行12里到仁里庄尖营。继行9里过房邵庄,行7里过马头镇,行11里过东园庄,行4里到郯子花园行宫”(《钦定南巡盛典》卷八十)。二是西庙山。《万历沂州府志》:“西庙山,在州西三十里。”西庙山即神山,康熙、乾隆《郯城县志》:“神山,在县西北九十里,上有玉皇庙。”年(光绪二十三年),德国人在郯城县神山建有教堂。年发生了闻名中外的郯城“神山教案”。年(民国二十六年)以前,神山属郯城县五区,是临沂籍唯一黄埔烈士冷相佑(~)的故乡。
作者简介:乔闪,中学高级教师,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年被郯城县人民政府授予“《郯城县志》编修先进个人”。雅好方志,特别是古郯文化、沂蒙地区文化和东夷文化,主编《简明郯文化读本》《郯城县中小学廉洁教育读本》等校本课程用书。
注:本文由孔明百科网报道,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姓名。(编辑:张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