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个体的自由之间,寻求公约数漫谈中国古代 [复制链接]

1#

“以和为贵”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之中,“和”之一字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体现在中国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

“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等等都是与“和”有关的,“和”这个字也有着不同的文化寓意。在哲学范畴之中,荀子说: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认为“和”是自然的最佳境界和终极状态。在中医学之中,《黄帝内经》中把“和”认作生命的最佳状态,“阴阳和谐”是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状态。

“和”从最初的代指声音之间的调和,随着时间发展,人们将其含义更加丰富,由调和引申出和谐、和气等含义,逐步丰富了其内涵。“和”代表的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它从实质而逐步发展成为了一种形而上的抽象概念,融合于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之中,并成为其精髓所在。

一、中国古代“和”的本质,实际上是为了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中国古代一直讲究的都是“天人合一”。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便提出过,管子曾说过“和乃生,不和不生”,从他的观点之中也能够体现出古人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想法。

“天地和调”才能长长久久,人们只有遵从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长久的生活下去。

在中国古代人们的所居住的庭院往往都会有假山、流水等自然元素的存在,这也是人们想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大表现,天人合一最根本的意思就是,人与自然是相通的,人们的生产生活要顺应自然,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这便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

在人与人的和谐中,中国人讲究的是“和为贵”。这三个字最早的出处是在《论语》之中,“礼之用,和为贵”。

在儒家思想之中,“中庸”是人们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与“中庸”相近的一个词汇是“中和”。在这一思想之中便包含着“和”的意思,中就是不偏不倚,走中道而行,做事情不偏激极端。

这看起来好像是一种不得罪任何人的中立之道,但并不指的是无原则的妥协退让。“和”之一字是要在其承认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础上来形成表达的,“和而不同”的观点就是对它最好的解释,对待君子要“和而不同”,对于小人就要“同而不和”了。

试想若是天下之人都能够行而有礼,进退有度,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会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呢?

在人与社会的和谐中,中国古代人们观念之中的理想状态便是“天下大同”了,这个观点可以说是从古至今一直都在提起的,在每个不同的时期都赋予了其不同的内涵,究竟什么是“天下大同”,我想没有人知道这个答案,也没有人能够准确具体的描述出“天下大同”到来之际又是什么的样子。

这也同时是古往今来每一代人不断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它的出现更多的是代表着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希望。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老子他们勾绘的社会蓝图是人们安居乐业,人人平等,没有欺压战争的社会,这样的思想也为后代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南宋康与之虚构出了一个乌托邦式社会景象,在他的想象中,天下大同在人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的成果可以实现平等分配,安居乐业。

到了近代,中国传统的大同观念与西方传进的观念主义相结合,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提出的社会纲领,康有为提出的大同之世等等。在这些构想出来的社会蓝图之中所蕴含的便是人们对于人与社会关系和谐的期许,“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二、“和”文化,也是中国古代人们寻求自身情绪纾解的方式,与人“和”是目标,与己“和”是基础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真正的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这一切都有着一个大前提,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石,那就是人本身内心的平静和谐。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试想一下若是一个内心浑浊不堪的人,他又如何能够达到与自然、人们、社会和谐共处呢?

对“内心和谐”作总结,简单来说就是心平气顺。意思是非常的简单明了,可往往越简单却越难以做到。

近些年来或多或少的会发现到人们对于自由的渴求越来越浓厚,这里的自由也包含着很多的含义,在信息多元的时代,人们对于各种各样新鲜事物的接收接纳能力也加强了许多。

与此同时人们所希望的“自由”也就越来越多了,卢梭《社会契约论》中说到“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

人们在追求自由的路途中,常常会一些外来的事物迷惑双眼,在这些迷惑之中想要寻求本心是很难做到的事情。人们在很多时候,面对诸多选择,不是不想做自己,而是无力做自己,人们所寻求的自由,也没有办法成为真正的自由。

人们意识的越加开放,对于国家、对于社会、对于其自身都有着极大的好处,开眼看世界,包容世间一切美好存在的事物,用善意的眼光去发现,探讨他们,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这当然是好的一方面。

可在开放包容基础之上,更多的人们没有办法让自己心平气顺,多且杂的信息不断的出现,快节奏的生活导致人们疲惫感产生加剧,对于生活美好的感觉减弱。同时花花世界让人们没有办法正确对待物质与精神的贫富分界。对物质、对名利、对金钱的贪欲往往会让人们失去本心。

要做到内心和谐,就要将自己所面对的诸多矛盾重新调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的境界是难以达到的,我们可以做到的就是要正确面对社会的浮华,人们生活在世界上必然有诸多追求,诸多欲望,而如何能够找到这其中的平衡点,便是达到心平气顺、内心和谐的要点了。

三、“和”文化在个体追求自由的今天,有着特殊的意义,理解并践行“和”文化,有助于消解社会戾气

随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过程,西方文化逐渐进入到我们的视线之中,越来越多的人们追求自由,这本身没有错。但正如前文所说的,资本主义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谈及自由时的态度,实际上正是现代西方社会所欠缺的。

“人们生来自由,但武王不在枷锁之中。”

这种“枷锁”看似是社会强加给人的,但如果回溯根本,实际上是个体主动要求的。在原始社会,人们还没有太多的能力独自生存,必须要团结才能生存,这个时候就需要互相妥协,只有牺牲一本分自己的绝对自由,来换取跟别人的合作机会,才能生存下去。

远古时代人们合作狩猎

换句话说,个体相对自由的基础,是建立在社会协作的基础之上的。自由的最低底线,是不能损害到别人的利益。

当我们不断强调个体的解放和自由的时候,也要看到,太多的人以自我为中心,为了追求所谓的自由,而损害着别人的利益。如果你独自居住在野外,那么可以在任何时候大声歌唱,但如果你居住在居民楼里,就不能在但半夜唱歌打扰别人的休息。

这其中蕴含的道理就是,当你希望更方便的生活在城市的时候,就要牺牲一部分自己半夜高歌的自由。

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所以听上去似乎很夸张。但现实生活之中这样的现象其实比比皆是,在地铁之中大声打电话的,公众场合吸烟的。也许这种小事不会每一件都引起冲突,但它会给别人以不好的情绪。这些情绪积攒在一起,总归是要爆发的。

而这种爆发,就形成了社会戾气。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和”文化一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二来也是一种对自身情绪的纾解方式,理解并践行和文化,就能有效的缓解社会戾气,促进人们之间更好的相处。

四、结语

“和”,这个字是传承千年的文化精髓,其所包含的内容是以言语无法叙说完毕的,中华文化的“和”不仅仅是世间万物的相处之道,更是自己与自己的相处之道。

当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或是人与自身的关系出现矛盾之时,通过相互调和,寻找平衡支点,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便会走向“和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