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index.html导语: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法家认为人性本恶。比较两者的说法谁更有道理?首先要知道这个人性所指的是什么?根据所指的人性才能够比较出两者哪个更有道理。
人之初,性本善
所指的人性是什么: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荀子
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主张人性有恶。从他的描述可以看出,他所指的人性是指人的天性,而不是后天可学的。那么荀子的理论是针对孟子的“性善论”而言的。
孟子性善论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
孟子所主张的人性如同水一样,水不分东西,但是只会向下流,而他认为人性也是如此,人天生具备向善的要求和为善的能力。
从两方所指的人性来看,都是指的先天的本性而言的。
因果是宇宙自然的规律
先天的人性什么样:
那么既然是指先天的本性,那它是什么样的呢?这就要从人未生之前来看才能够真正明白。那么人是如何而生的呢?
释迦摩尼佛曾向四众弟子说:“人在世间,总是乘业而来;带业而去却又乘业而来。”
在佛教很多的经典中都清楚地说明:人生到这个世界,都是带业而来的。业不重不生娑婆,就是这个意思。而业也分为善业、恶业和无记业,也就是不善不恶的业三种。但从实际来说,除非是乘愿再来的大菩萨,普通人都是善、恶业混杂在一起的。
基督教的原罪
基督教也是用“原罪”来表明,人生来都是带着原来的“罪”的,也就是所谓的“恶业”。也就是说:从人投胎的角度而言,还未出胎时就是具有善、恶和无记业的。
从先天人性来看性善和性恶论:
那么明白了人未出生时的人性是同时具有善、恶和无记的业,那么是否说明“性善论”和“性恶论”都只是片面的说法呢?
荀子性恶论
那还要看从哪个角度去看待这个性。因为荀子所说的天性,很明显是指人未生时所带来的业力习气,这就是人未出生时先天所带来的。
但每个人所带的善、恶业却完全不同,过去习气中善业多的则生来就会自然行善的多,过去习气中恶业重自然作恶就多。这都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自然因果规律所导致。因此,从实际来说,是无法从这个角度去定义人性的善、恶的。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
性善论的深入探讨:
而从孟子所说的角度来看,其实并非是仅从人未生时的角度而言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的意思是说: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那么这个本性是指的什么呢?是指的真心、本性。仁、义、礼、智都是从这个本心所本具的。
王阳明把这个真心描绘的更为准确:“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真心本性无善无恶
这个真心本性是无善无恶的,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而善、恶都是意识的作用。而良知,就是本性智慧光明的作用,在《大学》中称为明德,佛教中就是指如来的智慧德相。
释迦摩尼在证悟成佛后第一句话就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这个真心是所有的人都本来具有的。孟子学说的后世大成者王阳明在证悟后也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这就跟六祖慧能大师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是一样的。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也就是说,孟子所说的究竟本体而言,真心本性是没有善恶之分的,是真空妙有的本性。而这个真心自然具备良知,因此才说:“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
结语:所以,从孟子所指的本性来看,与荀子所说的人性是不同的。孟子说的本性是指的真心、本性、道、佛性,也就是宇宙自然的本源。而荀子所说的看似针对孟子的性善论而言,但其实是仅从人未生时的天性而言的。
因此,两者并不是指的同一个事物,也就无法来做对比。但从题目的问题来看,自然是孟子的说法更有道理,因为“道理”就是讲述大道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