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救狼结论简单,但是思维还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原故事中涉及很多重要的人物,代表不同思想学派,而这只狼也有一定寓意。
故事中涉案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和思想,关于这个思想引起了我一番思考,同时对《东郭先生和狼》(《中山狼传》原文深度阅读。我认为关于救狼这个事情中不同人、不同思想、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是不同的,几种思想之间关系还告诉我们很多处事道理,所以提出以下三点来阐述我的想法。
不同人看待狼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先来了解狼这个代名词,狼本来在古人眼中又是什么样的呢?《中山狼传》三个主人公赵简子、东郭先生与老者到底是谁?这三个人又代表哪些思考的角度?通过了解以上三点,我们再来分析杀狼与否最终结论。同时也可以这次分析了解故事背景和思想,训练我们的思考角度。
1、“中山狼”的释义
狼给我们的印象是什么?无论是从各类故事还是影视动漫中,我想大家都可以仿造着说出一些形容词,比如“极贪食”、野心、凶残、狡猾的。
这几个印象应该从“饕鬄”这个凶兽开始说起。作为想象中的神秘怪兽,饕餮是否有着现实中的原形呢?“狼在猎食过程中噬血贪吃的形象,从成语狼吞虎咽中得到最好诠释。”
以下是“饕鬄”纹演变图,春秋时候演变就眼睛和獠牙就比较像狼,“极贪食”就成了对狼的形容。
这种图腾崇拜在上古的能工巧匠手中,运用神秘线条,夸张手法,抽象成神兽饕餮——用以彰显和烘托统治者的威严和震慑力。人所共知,“贪”就是狼性的代名词。董仲舒说秦“以贪狼为俗”,也把贪与狼相并列。中国人形容贪食总是用“狼吞虎咽”,而且还把狼排在虎之前,狼比虎更贪食。形容贪心都说“狼子野心”,不会说“虎子野心”。由于饕餮具有“恶兽”和“甚贪食”这两个狼的特征,而且饕餮纹又像狼。因此,传说中的饕餮很可能就是狼,或是从狼演变而来的神兽。——引自百度百科
而后蒲松龄“前狼假寐,盖以诱敌。”通过这些句子,描写出狼的狡猾。
所以《东郭先生和狼》的“中山狼”一词后来用作形容那种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
又见于曹雪芹《红楼梦》中对贾家二小姐迎春的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说到这里我们大概明白了狼的特点,接下来通过这个特点,带入场景中可以分析狼在不同的时候,它的角色也是有变化,从而了解我们处理类似“中山狼”这种坏蛋思维变化和思维关系给我们的启迪。
2、三个主人公是谁?
三个主人公思考对应着法家、墨家、儒家的思想。
这个故事发生在“诸子百家”的春秋战国时代,文中也点名提到了各类思想代表,所以很容易带入人物对应不同思想的辨析去思考。
追狼者法家赵简子
追狼时候,赵简子认定狼就是凶猛和野心的象征,在他眼里必须杀狼。
法家代表人物赵简子,即赵鞅,春秋末年晋国正卿。名人之后,《赵氏孤儿》中的孤儿赵武之孙,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改革家。其核心是倡导“法治”,以法作为社会的行为规范,具有明显地反对宗法分封制的非正统色彩,因而曾遭到孔子的贬责。
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正是如此,赵鞅见狼以后一定要绳之于法、就地正法。
救狼者墨家东郭先生
救狼者的时候,东郭先生认定狼虽然野心和凶残,但此时却是被追的弱者,同为的在赵简之追问下弱者东郭先生产生了同理心和“侠义心肠”,要保护狼。(有人把东郭先生比作死读书、读死书的墨家弟子,这里也不应该那么偏激认为,行侠仗义方的武侠精神还是有的)不过也看出来当时墨家受到排挤比较多。
墨家自古侠义走天下,推崇“兼相爱,交相利”,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用、节葬墨家思想的核心,后来“游侠”到“武侠”一直以墨家思想为己任,一切以“天下”大局为重,向往自由、追求自己的信念,替天行道、匡扶正义;人物大多来自民间,贫富不均衣食无着。为了帮扶他人以及自己的信念,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
所以东郭先生这个人物设定就是来自民间,虽然没有“游侠”那种武功,但确实是“侠义心肠”,非攻,兼爱。
救东郭先生者儒家老人
救人的时候,老人通过狼与东郭先生的对话掌握了“证词”,认定了东郭先生为“仁义之士”,是有道德有礼数的人,所以一致认定这狼就是狡猾、非仁义道德。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一方面需要救人,一方面要维护道德,惩治忘恩负义、不仁不义、恩将仇报的狼,所以必须杀狼。
儒家正统文化一直传承至今,推崇五常“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
三个思想交错要告诉我们什么
虽然思想有冲突,儒家倡导互补。
法家思想内容中包含“强制”一直都是与墨家的“自由”思想对立,儒家则在道德和仁政两个方面又补充了其它思想的不足,儒家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几千来一直是主流思想。
《东郭先生和狼》最终是儒家弟子处理了棘手的问题,所以不得不再提及一下儒家思想的融合性。这里必须提到儒家思想的一个人——荀子。
荀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法家的代表韩非子、李斯;墨家的创始人墨子,都是荀子的徒弟。
荀子的著作《劝学》里的语句就能看出这种开明的思想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所以《中山狼传》故事中借助儒家思想互补、融合特点也告诉我们,讲经讲权,原则与灵活互补。
结论
人的道德天赋不是先天形成的,如果这个人被认定为“狼”,我们就要多加小心,并且在处理问题时候不要单方面思考,避免陷入了“侠义”道德的误区和面对问题不讲证据“过于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