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医生北京中科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5767002676065662&wfr=spider&for=p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养性“、”严以修身“、”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修养身心,提升自我。到底为何修身,怎样修身,各家众说纷纭。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更是辩证施治,给出了对症良方,这无疑是开出了更有效、更便捷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文章内容
《修身》篇的主旨就是修身养心,主要论述修身的原因、方法、意义和最终目标。
(一)原因:为什么我们要修身?我们要追求善追求好的行为,才能进步。修身才能做到善。
(二)修身的态度和方法:有慎独、有所止而为,学习礼法,师贤师。
1.慎独:语出《中庸》:“莫见于隐,莫显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大学中有:“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慎独其意是当独自一人而无别人监视时,也要表里一致,严守本分,不做坏事,不自欺。包括慎心、慎始、慎终。表里如一、言行如一。
2.有所止而为之:定下目标,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去做。对应前面的“君子结余一也”、“莫神一好”。
3.学习礼法。故学也者,礼法也。
礼法并施是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将儒家的礼制思想同法家思想相结合。孔子强调礼的道德规范作用而荀子强调礼的法治内涵。“依其法而深其类”。荀子将法家的法与儒家的礼进行融合,开创了礼法融合的先河。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自秦汉以后,政治学术皆出于荀子”(《清代学术概论》),
4.从贤师。“隆师而亲友”“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
礼义道德是人们应当遵循的行为基本规范,教师则是正确理解礼义道德的人。没有礼义,就不知道如何行动;没有教师,就不知道按照礼义行动的合理性。荀子师贤师的思想,是对孔子“择仁而处”思想的发展。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现在教育发展中强调师德师风的重要性。
另外,从我们自身角度来讲,好的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标杆。也提醒我们,学习老师,并不是把老师奉为神,除了学习老师传授的知识外,更要学习其身上的道德观念、求知精神和治学态度。这些软知识更能带给我们力量,促使我们进步。
感悟最深的几点:
一、“谄谀我者,吾贼也”,谦卑很难,要知难而上。
人都容易自满却极其讨厌自贬,所以时刻保持谦卑之心好难。有多少人难以逃避“得志便猖狂”的弊病。谄谀我者,吾贼也。我们往往喜欢夸赞和表扬,甚至有时还有“求求你表扬我”,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谁能真正辩清谄谀并视之为贼?
正所谓“骄傲使人落后”。只有谦卑之心才能时刻保持清醒,才能正确引领前路而不至于迷失了方向,才能有动力不断汲取知识而进步。
博纳派顿说:我们不应满足于已有的成果或已知的事物,因为在知识绚丽的背后,隐藏着比知识还深邃,比世界还宽广的无知。
那么,怎样做到谦卑?
1.置身于一个好的平台:看高于自己的书,交高于自己的朋友,把自己置于高品味的环境中,让人更有自知之明,时刻保持谦卑和进取之心,对别人在耳旁的大肆吹捧,可以付之一笑。
2.培养更博大的时间和空间思维。时间思维,靠读历史,明白时间上,我们仅如历史长河一滴水。空间思维靠行万里路,从空间上,我们仅如沧海一粟。人是如此渺小和短暂,没有什么值得炫耀。
二、治气养心之术——辩证施治,各自归位。
荀子提出了九种气质,让人联想起心理学上流行的九型人格。
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刦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之炤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
人无完人,9种类型,总有一种甚至两种适合你。荀子最为人师,根据不同特点辩证施治,开出了不同的治气养生之术。这不仅对于自我成长、修身养性给出了良方,对我们教育下一代提供了良策。每个人都应该深入自省,自动归位,明确自己的气质类型,并学习这些因人制宜、具体实用的修身良方,行动起来改变自己。
在此选取两种气质简述:
一是庸众驽散,则刦之以师友。庸俗、驽钝与散漫,所以需要良师益友,需要亲近贤师来改造提升。荀子历来重视师友对于修身、学习的作用。《劝学》中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我们所处的环境与平台至关重要,我们结交的老师和朋友至关重要。在《性恶》篇中也说:“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靡使然也。”在良师益友的影响下,在环境的熏陶下,一天天的进步是潜移默化的。
二是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对于愚钝、朴实、端庄、拘谨的,就用礼仪音乐去协调他,用深思熟虑去开导他。
1.思考的重要性。
叔本华说:只有独立思考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
思考才是一个人真正的灵魂。而有多少人,深受中庸文化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从未建立过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所有的升学考试里磨灭了思考的天性。很多地区所谓的教育与学习,只不过是在不加思索、不求甚解下将知识硬性灌输入脑,死记硬背,不走心,不理解,不思考,不是自己的。所以要改变,就是要用动脑思考的方法,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以思想作为有力武器,实现变通,从而明辨是非,不攀比、不盲从、不迷信。
5岁的孩子无时不刻都在思考,他的知识体量小,知识储备小,思考的天性未得到破坏。而我们大人被灌输了知识后还会提出这么多问题吗?讽刺的是:大多时候,我们现有的知识体量也无法回答孩子的问题。这里并不是说不学知识,而是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随着知识积累越来越多,千万别泯灭了思考的天性。
2.礼乐的神奇功效。或许这里礼乐与当今的音乐有所不同。但就古为今用而言,现代研究也证明,音乐开发我们的创造力,改变愚钝守旧的思维。大脑的右半球负责完成音乐、情感等工作,被称为“音乐脑”。“音乐脑”能使人产生创造力、联想力、直观力、想象力及灵感,所以如能够设法开发利用“音乐脑”,那将会提高人类的智能。
著名心理学家劳伦斯强调:“只有当大脑右半球即‘音乐脑’也充分得到利用时,这个人才最有创造力。”
而创造力,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人格特征中最缺乏的一种能力,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
多年期的大教育家虽没有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却提出了思考与礼乐而提高人的创造性、独立性,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是难能可贵的,应用到多年后的如今,依然对我们有巨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三、君子内省而轻外物——掌握人生主动权。
君子内省而轻外物,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内心反省成长,就会轻视外物。就会控制外物,而不是被外物所控制。
正如《如何阅读一本书》提到:心智的成长,可以有外界力量的刺激而发展,可以因内在生命力的焕发而发展。而外界刺激我们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像药物一样会产生过度依赖。这就是荀子所说的“役于物”,我们像是会上瘾,被物欲所控制,被利益所迷惑,无法自拔,这是被动的人生。
要过得更主动,就是激发内在的生命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不断反省,不断学习,促进心智的成长,不被物质所左右,掌控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