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荀子劝学被误解千年的儒学大家,作品依 [复制链接]

1#

网络有句话很火的话“昨日之深渊,今日之浅滩,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出处是《荀子·修身》。

对照《荀子》一书,发现原文是“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几字之差,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更是对圣贤思想的误读。

荀子是先秦百家争鸣中儒家集大成者,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是儒家的另类,披着儒家外衣的法家,帝王术的导师。

他最出名的两个弟子,一个是秦朝宰相李斯,一个是韩非子,甚至在孔庙接受祭拜的儒家圣贤像中,都没有他的身影。

荀子(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五十岁时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一生曾三次担任“祭酒”(古代学官名,相当于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晚年曾受楚国春申君重用,春申君被杀后,荀子罢官,回乡著书立说。

荀子思想独具特色,他尊崇孔子,提倡礼教和礼制,但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天道自然,天行有常,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最为后世所知的,荀子提出“性恶论”,与孟子主张的“性善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思想截然不同,这也使得荀子在历代儒家学者中备受抨击。

我看过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的一段评说:他说荀子说的“性本恶”,是指在先天自然资源争夺的本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

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有恶,但人与动物最大区别是人有智慧,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为了避免同归于尽,进而提出“道德”。

荀子思想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考虑人性人情,社会运行,政治运作,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清末学者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中国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荀子是中国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作品原以单篇流传,西汉刘向选其32篇,编撰成了《孙卿新书》,唐人杨倞注解后改成《荀子》一书,目前流传下来共十九篇。

第一篇《劝学》为千古名篇,高中背诵篇目,鼓励人们不断学习,精选十句,重读经典。

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学习是一个过程,不可以中途停止,只有不断打磨,积累,方能博学、明智。

二、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博闻强识,广泛积累,没有比接受道德教化更大的神明,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的福分。

三、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与其每日踌躇思索,不如立刻行动,学会善借外物力量,协助自己实现目标。

四、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一个人努力之前先学会选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亲近有德行之人,远离邪恶。

五、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有因必有果,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言语招祸,行为招辱,君子需处事谨慎。

六、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这段是名句,无乱什么时候都要重视积累,从细微处做起,做人做事,都需要专心致志。

七、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学习不要争一时之气,更不要担心被埋没,真诚力行,长期积累,多读诗书,自然能体会其中乐趣。

八、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古人学习是为了自身道德修养,小人学习只为炫耀卖弄。人学习应该是为了完善自我。君子答问,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九、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求学,要接近良师,这是最便捷学习途径,其次是尊崇礼义,寻究圣人智慧,从礼法入手方能融会贯通。

十、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君子不可浮躁,不可盲目,不可怠慢,谨慎对待前来求问之人,应该说什么,说多少,需自我思量。

写在最后:

学生时读荀子《劝学》,只记得文章写得好,背诵起来朗朗上口,关于荀子一生,知之甚少,如今人到中年,再读荀子,感慨良多。

如果你有空翻翻荀子的书,会惊讶的发现,那么多名句都出自他:“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多读书,多看看外面的世界,不将自己局限在一小方天地中,你也会遇见更多的美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