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写给612岁孩子的旅行攻略山东临淄 [复制链接]

1#

01主要景点介绍

1、中国古车博物馆(1小时):

车、马是我国古代陆地上的主要交通工具。制车是一个集大成的手工业体系,我国的古车制造业,以其优异的性能,在世界车辆发展史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为世界车辆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是以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临淄后李春秋殉车马为基础而建成的。博物馆由春秋殉车马展厅和中国古车陈列展厅两部分组成。其中的春秋殉车马展厅以其规模之大、配套之齐全、马饰之精美,为当代全国之冠,列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中国古车陈列展厅则陈列着自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古车复原模型,以及出土的铜车、陶车、车马饰件等物品。

2、东周殉马坑(0.5小时):

东周殉马坑是一处春秋时期齐国君主和大贵族的墓地。全部殉马在匹以上,数量之多,前所未有。当时,匹马足可以装备多辆战车,相当于一个小诸侯国的军力。可见,当时号称“千乘shèng之国”的齐国,军事实力是何等之强。至少在秦国崛起以前,齐国是战国七雄中综合国力最强的诸侯国。

据专家考证,多匹殉马多数是6--7岁的壮年马,是被人为处死后,按照一定的葬式,分成两行,排列整齐。这些马昂首侧卧,四足蜷曲,呈临战姿态,好像是只要听到战鼓擂动,就会四蹄腾空奋起的样子。

经考证,墓的主人是齐景公。齐景公名杵臼(chǔjiù),是姜齐的第25代国君。在晏婴的辅佐下,在位58年,是齐国执政最长的一位国君。据记载,齐景公执政后期生活奢侈,厚赋重刑。齐景公特别喜欢马,在宫中有专门给他养马的人,他的爱马要是死了,就要处死养马的人。齐景公希望自己死了以后,有爱马一直陪伴。于是,就有了今天的殉马坑。

3、齐文化博物馆(2小时):

临淄是齐国故都,春秋到西汉中期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齐文化博物馆外观是一部扭转的台历,体现了临淄厚重的历史。整个展厅包括基本陈列、特色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展厅四个部分。通过一件件文物,向我们再现了古齐国繁荣富庶的社会生活,详细介绍了齐文化的发展脉络。

4、足球博物馆(0.5小时):

蹴鞠,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体育项目和娱乐方式,对世界足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年7月15日足联确认:中国古代的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年9月12日,在国际足联、亚洲足联、国家体育总局文史委和中国足协的指导、帮助和大力支持下,目前国内和世界上首家全面展示中国足球几千年演进历史和世界足球发展风貌的专业足球博物馆在世界足球起源地淄博临淄正式揭牌开馆!临淄足球博物馆是世界上首家专业足球博物馆,它浓缩了中国的蹴鞠文化史、民俗发展史、体育文化史和世界足球史,是一部立体的足球文化百科全书。年7月15日,时任国际足联主席的布拉特先生在北京庄严宣布,足球起源于淄博临淄。临淄足球博物馆是世界上第一个全面展示足球起源与发展历史的足球博物馆,是国内外首家专业足球博物馆。中国古代的蹴鞠是现代足球的起源。它诞生于海岱之间的古齐国,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淄博,蹴就是踢的意思,鞠是球的意思。

5、管仲纪念馆(2小时):

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颍上人,出身于破落名门。青年时期的管仲,一方面受他曾显赫、辉煌一时的家族史的影响,超凡脱俗,志存高远,具有干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的意识。另一方面家境的贫困,谋生的坎坷,使管仲具有了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乱世的纷争,时局的动荡,锻炼、铸就了管仲明察世态、洞悉时局的能力。

管仲纪念馆按照管仲从囚徒到宰相的一生历程为主线,在展现天下第一相辉煌一生的同时,全面展示博大精深的《管子》思想,并综合展示宰相文化及历代名相的社会贡献。整个建筑布局利用丰富变化的地形,运用中轴对称与园林分散相结合的方式,采用挺拔、简洁的仿汉代风格造型,丰富了群体建筑的整体景观效果。

6、太公祠:

其主要景点有姜太公衣冠冢、姜太公祠、丘穆公祠、封神游乐宫,是山东省重要的道教活动场所,为独具齐文化特色的旅游胜地。姜太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是周代齐国的第一代国君,被历代帝王尊封为“武圣”、“武成王”,民间传太公为神上神。

太公祠是一组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殿堂庙宇建筑。周文王访贤遇到姜太公,遂请回拜为太师,尊称太公望。周武王继位又尊称师尚父。姜太公辅佐周武王灭掉殷商,以首功被分封到了齐国。太公治理齐国,采取“因俗简礼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等政策,注重农、工、商并举,大力发展生产,齐国很快强大起来。 

姜太公死后按周礼返周而葬,齐人思念太公恩德,葬衣冠于此,从主殿穿堂而过,便是太公衣冠冢[zhǒng],表达了齐地人民对姜太公这位齐国的开创者,齐文化奠基人的怀念和敬仰,墓前石坊横眉上的”周师齐祖”更是高度概括了姜太公一生的丰功伟业。 

知识链接:衣冠冢[zhǒng]

即葬有死者的衣冠等物品代替遗体下葬,而并未葬有死者遗体的墓葬。这是因为死者的遗体无法找到,或已葬在另一处,再于此地设衣冠冢以示纪念。 

春秋战国历史概述

02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统称。

战国时期的齐国,产生了以姜太公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学说,又吸收了当地的东夷文化,加以发展而成齐文化。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进而发展为鲁文化。相对来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

西周初年,姜太公被封于齐,以治理当地的土著东夷人;周公被封于鲁,以拱卫周室。分封齐、鲁,标志着东夷文化向齐文化演变,宗周文化则在鲁国完整地保存下来。

姜太公到了齐地以后,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在尊重东夷文化的基础之上,简化了一些礼节礼仪,逐渐促成了东夷文化向齐文化的转变。与之相反,周公之子伯禽到达鲁地后,彻底变革了当地的习俗,变革了当地的礼节礼仪,推行重农抑商的周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使齐国和鲁国的人文、经济逐渐趋于不同的发展方向:齐国的社会风尚带有明显的工商业氛围,崇功利,轻伦理,文化风气开放,注重实用;鲁国则更多地表现出农业社会的文化特征,文化风气比较保守,因循周礼,不思变通。

战国时期,以孟子游学于稷下(齐国的别称)为契机,齐文化与鲁文化开始融合。孟子在齐国居住长达十几年,他的学术思想受到了稷下道家的熏陶。荀子(儒家思想继承者)在齐、鲁文化合流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荀子兼顾齐学,因而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儒学思想。同时又通过学术交流,把他的儒学思想在齐国文士阶层中传播开来。在诸如此类的背景下,齐文化和鲁文化最终走向了融合,共同构筑了山东人的齐鲁文化。

知识延展:稷下、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也是我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始建于齐桓公时期。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

“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一处城门的名称。“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故称为“稷下学宫”。

03春秋战国时期

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绝对的权威。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微衰,只保有天下君主的名义,而无实际控制能力。中原各诸侯国也是在此时出现了争霸的局面,历史进入春秋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年,以韩、赵、魏三国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史称三家灭智或三家分晋)。直到公允前年,秦始皇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秦国,西周王朝正式灭亡,此时也宣告战国时代的结束。

春秋时代周王室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一种说法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lǘ]、越王勾践)

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以后,西土为秦国所有。秦国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戎róng)族部落或国家后,成为了西方强国。在今天山西的晋国,山东的齐国、鲁国,湖北的楚国,北京与河北北部的燕国,以及稍后于长江下游崛起的吴国、越国等,都在吞并了周围一些小国之后,逐渐强大起来,成了大国。于是,在历史上展开了一幕幕大国争霸的激烈场面,即历史上精彩的战国时代。

04春秋五霸

1、齐桓公:

首先建立霸业的是齐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内政,使齐国日趋强盛。公元前年,齐国与鲁、宋、郑、陈、卫、许、曹等诸侯国联合起来伐楚,责问楚国为何不向周王纳贡。当时虽说楚国的实力也很强盛,但见齐桓公来势凶猛,为保存实力,楚国许和而罢。此后,齐桓公又多次集会诸侯,周王也派人参加会盟,加以犒劳。齐桓公最终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

2、晋文公:

齐国称霸中原时,楚国向东扩充势力。齐桓公死后,齐国内部发生争权斗争,国力稍衰。楚又向北发展。宋襄公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较量,结果把性命都丢了。齐国称霸时的盟国鲁、宋、郑、陈、蔡、许、曹、卫等国家,这时都转而成了楚国的盟国。

正当楚国想称霸中原之时,晋国勃兴起来。晋文公回国后整顿内政,增强军队,也想争当霸主。这时候恰巧周襄王被王子带勾结狄人赶跑,流落在外。晋文公以为是“取威定霸”的好机会,便约会诸侯,打垮王子带,把周襄公接回王都,晋文公以这样的方式,抓到了“尊王”的旗帜。公元前年,晋楚两军在城濮大战,晋军打败了楚军。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周王也来参加,册命晋文公为“侯伯”(霸主)。

3、晋、楚平分霸权:

晋楚争霸期间,齐秦两国雄踞东西。春秋中叶以后,楚联秦,晋联齐,仍是旗鼓相当。但长时间的争霸战争,加剧了各国内部的矛盾,于是出现了结束争霸的“弭[mǐ]兵”(平息战争,求和的第三方。)。公元前年,宋国约合晋、楚订了盟约: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来,互相救难,共同讨伐不听命的第三国。「弭兵」反映了两个霸主之间的勾结与争夺,也反映了一些小国想摆脱大国控制的愿望。

公元前年,晋楚于鄢[yān]陵大战,楚大败;公元前年晋楚于湛阪[zhànbǎn]大战,楚又败。这一期间,晋秦、晋齐之间也发生过大战,晋获胜。公元前年,宋国再次约合晋楚(弭兵),参加的还有其它十多个国家。会上商定:中小国家此后要对晋楚同样纳贡。晋楚两国平分了霸权。

4、吴王阖闾[hélǘ]、越王勾践:

当晋楚两国争霸中原时,长江下游崛起了吴、越这两个国家。晋为了对付楚国,就联合吴国。吴、楚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公元前年,吴国大举伐楚,节节胜利,一直打到楚都。从此,楚的国力大大削弱。在晋国联吴制楚时,楚国则联越制吴,吴、越之间战争不断。吴王阖闾[hélǘ]在战争中战死,其子夫差[fūchāi]立志报仇,大败越王勾践,并率大军北上,会诸侯于黄池,与晋争做盟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积蓄力量,乘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之机,发兵攻入吴都。夫差急忙回归,向越求和。不久,越灭吴,勾践也北上会诸侯于徐州,一时成了霸主。

所以,春秋实际上有七霸,与战国的七雄总量相当。

春秋时期各国的兼并与斗争,加速了不诸侯国之间的融合。经过这一时期的大变动,几百个小国逐渐合并为七个大国和它们周围的十几个小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战国七雄登上历史舞台。

05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战国时代的形势是: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西,韩、魏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在战国前期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

1、齐、魏势均:

魏的强大,引起韩、赵、秦的忧虑,它们之间摩擦不断。公元前年,赵国攻卫,魏视卫为自己的属国,于是出兵攻打赵都邯郸。赵向齐求援,齐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田忌采用孙膑之计,袭击魏都大梁。时魏军虽已攻下邯郸,不得不撤军回救本国,在桂陵被齐军打败。次年,魏、韩联合,又打败齐军。公元前年魏攻韩,韩向齐求救,齐仍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设计将魏军诱入马陵埋伏圈,齐军万箭齐发,魏国大将庞涓自杀,魏太子申被俘。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由此造成了齐、魏在东方的均势。

知识链接:

(1)田忌:战国时期齐国名将,出身贵族,赏识孙膑的才能,听从孙膑的建议,以“围魏救赵”之计,大胜魏军。

(2)孙膑: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3)庞涓:

庞涓,战国初期魏国名将。相传与孙膑同拜于隐士鬼谷子门下,因嫉妒孙膑的才能,恐其贤于自己,因而设计把他的膝盖骨挖去。

魏惠王二十八年(前年),魏国进攻韩国,次年齐救韩,齐军采用孙膑策略,直趋魏都大梁,旋即退兵,诱使庞涓兼程追击,庞涓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中伏大败,自刎而死,史称马陵之战。

(4)孙武:春秋末期齐国人,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在柏举之战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yǐng]城,几近覆亡楚国。

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译为日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多种版本,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2、秦国: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于是向东扩展势力。先是打败了三晋(指赵国、魏国、韩国三国的合称),割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后又向西、南、北扩充疆土,到公元前四世纪末,其疆土之大与楚国接近。

在秦与三晋争斗之时,齐国在东方发展势力。公元前年,齐国利用燕王哙[kuài]将王位禅让给相国之子而引起的内乱,一度攻下燕国。后因燕人强烈反对,齐军才从燕国撤出。当时能与秦国抗争的唯有齐国,斗争的焦点则集中在争取楚国。

楚国的改革不彻底,国力不强,但它人口众多,幅员广阔。楚结齐抗秦,使秦国的发展大受影响。于是秦派张仪入楚,劝楚绝齐从秦,许以商于之地六百里为代价。楚怀王贪图便宜,遂与齐国破裂。当楚国派人去要地时,秦相张仪却狡辩称“只有六里”。楚怀王兴兵伐秦,大败而回。楚国势孤力弱,秦便东向进图中原。先是与韩、魏争斗,后与齐国争斗。公元前年,齐灭宋,使各国感到不安。秦国便约韩、赵、魏、燕国攻齐,大败齐军。燕国以乐毅为将,趁势攻下齐都临淄,攻占七十余城。齐王逃至国外,为楚所杀。齐国的强国地位从此一去不复返。由此,秦国开始了东向大发展。

知识链接:

(1)张仪: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出山之后,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得到秦惠王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

公元前年,秦惠王死后,秦武王继位。张仪失去宠信,返回魏国,担任相国,次年去世。

(2)苏秦: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早年投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学成游说列国,得到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

3、秦并六国:

公元前年,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即位。他任用尉缭[liáo]、李斯等人,加紧统一的步伐,用金钱收买六国权臣,打乱六国的部署,连年发兵东征。经过多年的争战,从公元前年秦国灭韩,至公元前年灭齐,东方六国先后被秦统一。中国实现了华夏民族的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秦的统一是春秋以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比起西周、东周时期的生产力又有新的发展。青铜器时代进入又一个繁荣期。铁器工具在农业和手工行业中逐渐普及,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更细,各行各业的兴盛,促进了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使商业活动空前活跃。

4、改革与发展

改革与战争并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显著社会状况。可以说,春秋每一位霸主的出现都是改革的结果。战国七雄之所以能并踞中华大地,也是不断革新的结果。从春秋到战国,是改革接着改革,战争连着战争,在改革中国家强盛,在战争中国力受创。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就是在这种矛盾中一步一步前进的。

5、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大地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旧的制度和道德伦理观念,被新的制度和意识形态取代了;一部分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

在这个时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出现了,这就是士。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地位虽然较低,但很多都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晓天文、历法、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其代表人物如孔子、老子、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以及商鞅、苏秦、张仪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或科学家。

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则是这四家的代表著作。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著有《道德经》,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道家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将老子视为宗师,孔子也曾学于老子。

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自汉代起中华文化中的主流学说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具有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

06齐国历史上的几位主要人物

(1)姜子牙:

姜姓,名尚,字子牙,又称姜太公。辅佐周武王姬发消灭商纣,最终建立西周王朝。被封为齐侯,定都于营丘(临淄古称),成为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后世推崇备至,历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同时,姜子牙还是明代古典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主角人物之一。

典故: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姜太公又称姜尚,他是周伐商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也是西周的开国元勋,是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和政治家,被称为“周师齐祖”“百家宗师”,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姜尚出身低微,前半生可以说是漂泊不定、困顿不堪,但是他却满腹经纶、壮志凌云,深信自己能干一番事业。听说西伯候姬昌尊贤纳士、广施仁政,年逾七旬的他便千里迢迢投奔西歧[qí]。来到西歧后,他不是迫不及待地前去毛遂自荐,而是先来到渭水北岸的磻[pán]溪(今陕西宝鸡市)住了下来。此后,他每日垂钓于渭水之上,等待圣明君主的到来。

姜尚的钓法奇特,短杆长线,线系竹钩,且为直钩,不用诱饵之食,钓杆也不垂到水里,离水面有三尺高,并且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姜尚钓鱼,愿者上钩。”一个叫武吉的樵夫,看到姜子牙不挂鱼饵的直鱼钩,嘲讽道:“像你这样钓鱼,别说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姜尚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中取鱼不是大丈夫所为,我宁愿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我的鱼钩不是为了钓鱼,而是要钓王与侯。”

后来,他果然钓到了周文王姬昌。姬昌兴周伐纣迫切需要人才,得知年已古稀的姜尚很有才干,他斋食三日,沐浴整衣,抬着聘礼,亲自前往磻溪应聘,并封姜尚为相。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帮助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自己也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姜子牙钓出的可谓是一条“王候大鱼”。

(2)管仲:

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齐桓公元年,得到鲍叔牙推荐,

担任齐国国相。任职期间,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后世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华夏第一相”。

成语典故:

A、管鲍之交(视频)

B、一箭之仇:

齐国的国君齐僖公有三个儿子,太子诸[zhū]、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公元前年,齐僖公驾崩,太子诸即位,即齐襄公。他品质卑劣,齐国前途令人忧虑。

当时,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一双好友,给两个公子当师傅,传为美谈。不久,齐襄公与重臣鲁桓公的夫人文姜秘谋私通,醉杀了鲁桓公。对此,具有政治远见的管仲和鲍叔牙都预感到齐国将会发生大乱。所以他们都替自己的主子想方设法找出路。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君的女儿,因此管仲和召忽就保护公子纠逃到山东曲阜的鲁国去躲避。鲍叔牙同公子小白跑到齐国的南邻,山东莒县的莒国去躲避。

公元前年,齐国内乱终于爆发。齐襄公被杀,一时齐国无君,一片混乱。两个逃亡在外的公子,看到时机成熟,都想方设法回国,以便夺取国君的宝座。公子小白和鲍叔牙向莒国借了兵车,日夜兼程回国。鲁庄公也几乎同时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这时,管仲发现公子小白已经走在前面。管仲于是决定自请先行,亲率30辆兵车到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去截击公子小白。果不然,路上正遇见公子小白的大队车马。管仲非常沉着,等公子小白车马走近,就拿起弓箭来对准小白射去,只听“当啷”一声,一箭射中,公子小白应声倒下。管仲见公子小白已被射死,就得意洋洋地率领人马回去了。其实,公子小白非常聪明,管仲一箭射中的只是他的铜制衣带勾,他急中生智,装死倒下,骗过了管仲。随后,公子小白与鲍叔牙飞速向齐国挺进。先于公子纠来到齐国首都临淄,顺利地登上君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而此时,管仲与公子纠认为公子小白已死,再没有人与他争夺君位,也就不急于赶路。六天后才到齐国。没想到齐国已有国君,新君正是公子小白。“胜者王侯败者寇”,在小白的压力下,鲁庄公杀死了公子纠,并将管仲擒住,装入囚车,送还齐桓公发落。

齐桓公并没有报这“一箭之仇”,而是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用他广阔的胸怀容纳了管仲,选择吉祥的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礼节,亲自去迎接管仲,以此来表示对管仲的重视和信任。经过几次试探和考察后,齐桓公认定管仲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于是就拜他为相,两人齐心协力,治理国家,使齐国很快繁荣富强起来。

(3)晏婴:

史称“晏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卿相,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辅政长达50余年。以生活节俭,爱民护民,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但是晏子聪颖机智,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其思想和轶事典故多见于《晏子春秋》。

典故:晏婴两度使楚

说明:《写给6-12孩子的旅行攻略》系列文稿至此暂时告一段落,感谢大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