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好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m.39.net/pf/bdfyy/bdfzj/这是我学习《人文世界的建立》中的第13篇文章《中国哲学三千年的思想脚步》,以及恩师孟老师对本文的导读后的学后复盘,内容包含文章精华、个人感悟、践行清单等。
我相信:育儿先育己,父母的成长决定着孩子的人生,父母需要不断学习,自我提升,而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大宝藏,也是中国人安身立命、做人处事的大根基,所以我特别深度学习《人文世界的建立》这本书;同时,我相信复盘才能翻盘,持续梳理所学所做,反省自己,极致践行,不断升级迭代;我也相信行动为王,不会就学,学了就用,错了就改,就看谁干。
以下是学后复盘正文:
一、本文结构
(一)先秦时期——中国文化原初形态的百花齐放
1、人文精神觉醒,不走宗教的路(人格神转为形上实体)
(1)洪范九畴(殷周之际)
(2)敬的自觉(西周)
(3)礼的世纪(春秋)
(4)天命下贯而为性(三段文献)
2、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集三代之大成,为儒家之开山
3、墨家“非儒”与孟子闢杨墨之文化意义
4、道家之玄理与名家之名理(离坚白、合同异)
5、荀子与韩非、法家与秦政
(二)两汉魏晋——儒家转形而趋衰与道家玄理之再现
1、两汉救秦火,形成经生之学,而义理之学趋于衰微
2、董生之复古更化:革秦政之苛暴,复三代之礼乐
3、哲学以外的“经学、史学、文学”各有所成
4、才性与玄理:王弼注老,向、郭注庄
5、孔老会痛之限制(道不同)
(三)南北朝隋唐——佛教介入:异质文化的吸收与消化
1、佛教五世纪初,才深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灵
2、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吸收阶段)
3、隋唐阶段:由吸收而消化(开出新宗派,天台、华严、禅)
4、禅宗的异彩:中国吸收消化佛教之后的生命体现
5、七百年中,佛儒道而家不显光彩
(四)宋明时期——儒家心性之学的新开展
1、北宋儒学复兴,心性之学再放光辉
2、北宋前三家:由《庸》《易》讲天道诚体回归《论》《孟》之讲仁与心性
3、南宋理学三大系:心性为二(朱)、心性是一(陆)、以心著性(胡)
(1)伊川朱子系——心性为二。性是理,心是气之灵。
(2)象山阳明系——心性是一。不但性是理,心亦是理(良知即是天理)。依孟子“仁义内在”之意,仁义之理,内在于心。道德本心含具道德理则(即心即理,心理是一)。
(3)五峰蕺山系——以心著性。心之灵觉,能形著性。(心形著性之后,心性通而为一)
4、十一至十六世纪,全世界各大文化系统,只有宋明理学放光
5、理学之不足,內圣强而外王弱(有治道而无政道)
(五)近三百年——文化生命之歪曲、冲激与新生
1、明末顾、黄、王以后,清学转为考据
2、学风渐渐“唯考据”,形成学术生命之歪曲(以考据撕裂义理)
3、西方近世文明之强烈冲击
4、二十世纪之反孔反传统,至文化dageming而极(这一节,噩梦已醒,正在拨乱反正,无须再提)(注:本文发表于民国一百年,即公元年)。
5、二十世纪后半,台、港地区新儒家开启新生之路
二、四个版本的《中国哲学史》
1、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年出版,讲到先秦就讲不下去了,只有半部哲学史。
2、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年、年出版,虽然前后写了两次的中国哲学史,第二次是在年完成七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但是无论是思想阶段的分期,还是中国核心思想的了解都有很大的问题。
3、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三卷四册),年出版。
4、蔡仁厚的《中国哲学史》(上下两册),年出版。
三、此次演讲,所依据的牟先生的著作一共三大部
一部是《才性与玄理》,表述魏晋玄学,是道家的智慧;一部是《佛性与般若》,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吸收并消化佛教的过程,属佛教的智慧;还有一部,是《心体与性体》表述宋明六百年宋明儒的心性之学,属于儒家的义理与智慧。自古以来,以一人之力撰写专著分论{儒、释、道}三教的,牟先生是第一人,魏晋时期的道家玄学,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佛教义理,还有宋明时期的儒家心性之学,这三个阶段讲清楚了,中国哲学史演进发展的线索脉络,便全幅朗现出来了。
四、先秦时期的核心
这一段的核心,是中国文化不走宗教的路,而是经由人文精神的觉醒,成为一个人文化成的文化系统。
从周初的洪范九畴到周时代“敬德”的观念,再经由春秋“礼”的时代,一步步的发展为天道性命相贯通的人文精神。
五、多神到一神
经由多神的崇拜,一定会渐渐的发展出一个全知全能,集美善智慧于一身,无限的,超越的一神,也就是经由多神的宗教,一定会最终发展出一个一神的宗教与信仰。西方就是这样的发展路径,最终形成一人格神,也就是上帝的出现,这就是一神的宗教。神具有绝对的超越性,高高在上,人是有限的,原罪的,匍匐在地的,只有祈祷等待上帝的救赎。
六、人文精神的觉醒
至周初,中华民族就开始有了人文精神的跃动。一向以来要依靠上天掌握的人的吉凶祸福,现在人渐渐的感到可以由人自己来负一些责任了。
七、洪范九畴(殷商之际)
洪范九畴,是当年周灭了殷商之后,周武王亲率文武百官去拜访殷贤箕子,当面请教箕子如何治国理政才能和于天命天道,才能真正的安定天下的方法,也就是周武王请教箕子的访谈录。箕子一共列举了九大类,因此叫做九畴,分别包括五行、五事、八政、五纪、皇级、三德、稽疑、庶征、五福六极,可以称之为治国总纲,被收录在《尚书》里。
以八政为例,其中的{食、货、祀},就已经包含了百姓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司徒、司空、司寇},则又包括了教化、建设、治安。{宾}是外交,{师}是文教学术,再加上其他八类,可谓是广大悉备。
三千年来,即使是到了今天,我们纵观东西方的政治规模,都无法超出这洪范九畴。箕子所说,既有主观面的修德,又有客观面的治民养民,还有{修德爱民},{正德、利用、厚生}等。
八、夏商周以王者为代表,都拥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
在《论语》微子第十八篇里,第一句就交代了这三个人,“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安而死”。在孔子看来,这三个人,可以称之为殷商时代的“仁者”。微子名字叫做“启”,是与商纣王同母的兄弟,箕子与比干呢,都是商纣王的叔父,他们都是商朝的皇族。为什么孔子把他们称为殷商的“仁者”,为什么周武王克殷商以后,对这三个人,一个封疆,一个封墓,还有一个如国师一般请教呢?这里边,也是可以让大家领会到,夏商周以王者为代表,都拥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那就是为政以德为本,以民生为重。
九、敬德
在周初,来自殷商时代的宗教虔诚,渐渐的转为由敬畏感而发的忧患意识,最终内化为道德意识的转化。在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观念,就是敬德,人通过内在的敬及敬德来反省,无形中提升了自己的责任承担与道德修养,生命的主体性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
十、祭祀的报本返始
祭天地,祭圣王不再是向外的祈求保佑,而是报本反始,启发自身。
十一、儒道两家思想汇通(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汇通)
二者汇通最大的限制就在于孔子之道,与老子之道有本质上的不同,孔子之道是体会实践“仁”,老子之道是体会修炼“無”。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之道,是以“仁”之内在生命的价值主体通于天地之生生不息的天道天德,儒家非常重视现实世界价值责任乃至于义理的承担,要通过道德实践的内圣修养与外王亲民理想的实践来体会,所表现出的乃是昂扬刚健,生机无限的精神气息。
老子之道是追求“無”的境界与智慧,要通过致虚守静的修炼方可达成。
当时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的何宴就问王弼:道在“無”,这样高明的智慧老子常常讲,孔子为什么不讲呢?孔子有弟子记录并编撰的《论语》存世,但通篇也没有讨论“無”的智慧,反之老子五千言,对于“無”真是说之不尽。王弼回答:圣人体道于身,有道之人自不必再言“無”,老子呢?身在有中,还没有达到“無”的境界,所以常常讲“無的智慧”。王弼说这一段话,其实是以道家“無”的智慧作为道体,来解释圣人高于老子,其实这根本是不相应的。两种“道”完全不同,修行方法与功夫亦不同,因此要以“道”之相同来汇通,当然是无法达成的。
直到阳明先生出现才完成了孔老的汇通,及至牟宗三先生的《才性与玄理》问世,内里经纬才清清楚楚朗然呈现于世。简单的说,就是在超越的境界处可以相通汇通,在本体和功夫的进路上则不同。
十二、科学精神的本质
真正的科学是没有任何功利性的求真与求实,这一真理才是科学精神的本质,要想科学发展,我们的孩子们必须拥有科学的精神,如果我们做父母的只是希望孩子未来有好的物质生活,即使天天喊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这种功利的读书只为稻粱谋的思想在科学上也依然无法培养出真正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才的。
十三、德福宝宝教学的三个核心
第一个,就是性情的开发,生命的成长,要以性情统合所有的教学,要以生命接引生命。
第二个,核心就是要以东西方深度的人文来作为教育的内容,提升学习深度系统的东西方文化的学习能力。
第三个,就是我们要培养的人才,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来逐步长大的读经宝宝,必须有现实生活与做事的能力。不可以只成为一个在学问概念上思来想去的人,一定是有要有创造性的生命能力,不但可以承担历史文化的推动和发展,同时在现实人间,各行各业各领域都应该培养出有事功能力有创造性有承担力的生命。
这样的生命才完整,内圣之学以安顿身心,外王之道以贡献社会,不但有自我幸福,自我创造幸福的能力,还有协助时代,协助他人创造幸福的能力。
十四、牟宗三《儒家圆教咏》
《儒家圆教咏》牟宗三
儒圣冥寂存天常,孟轲重开日月光。
周张明道皆弗违,朱子伊川反渺茫。
象山读孟而自得,阳明新规亦通方。
四有四无方圆备,圆教有待龙溪扬。
一本同体是真圆,明道五峰不寻常。
德福一致浑圆事,何劳上帝作主张。
我今重宣最高善,稽首仲尼留宪章。
经与恩师赵伯毅老师求证,现将《儒家圆教咏》中涉及到的儒家人物罗列如下: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周敦颐,张横渠,程明道,朱熹,程伊川,陆象山,王阳明,王龙溪,胡五峰,康德。
十五、个人感受
通过学习本文,对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有了清晰的了解,至少在表面上、在历史年代上,能够划分开来了。
但是,对于其中的各个哲人圣贤的思想、著作、主张以及背后的原因、原理的了解与把握,对于整个中国哲学的义理把握,自然是远远不够的,也无更好的方法,唯有多读本文,多践行,多思考,多体会,多向师友同道请益。
你陪着我的时候,我没羡慕过任何人。谢谢阅读,有你真好~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END-
作者:坤泓,一个认真生活的90后全职奶爸,专注父母终身成长,深耕育儿成长教育。给孩子最好的爱,是父母终身成长。育儿有路,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