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哲学一解儒道哲思之争 [复制链接]

1#

哲学一词起源于西方古希腊,主要研究对象为人,就我从哪里来?存在的意义?进行思考并做理论探究,来达到身心的通达。作为五千年的文化古国,似乎大家熟知的就是儒道两家思想大家了,为了更加了解这些思想的同与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一下我国的哲学发展及其主要代表思想。

1.先秦哲学——从《易经》形成到百家争鸣

《易经》为中国典籍,真正形成于周文王时期,用于探讨万物的发展规律,虽然出自经验主义和玄学,但也由此拉开了我国思想启蒙的序幕。

儒学

儒学先师——孔丘

孔子为师,意创理想国度。孔子核心思想是“仁”,用关爱之心调节人际关系,重周礼,主张人分尊卑贵贱,各遵其礼。

人性本善——孟轲

孟子发展其师,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孟子为“仁政”提供了切实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方针。

人性本恶论——荀子

变革的荀子新儒学,荀子发现众生多为腐儒,继而思考现实儒学,写下“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需后天善诱之”,荀子反对理想主义的美好想象,重视人为向善的努力,在某种程度上,为后来法家思想的推出起到了启蒙作用。

道学

道学之祖——李耳

老子总结古人之经验而注《道德经》,主要思想是“无为”,可以理解不为得不到什么既得利益而不去做,结果顺应自然,应该享受做事的过程。

人本论——庄周

庄子将道学发扬而周知,著《齐物论》主观唯心“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安时处顺,逍遥自得,而学“道”的最后归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异,从“有待”进入“无待”。

2.后秦时代道与儒的历史进程

至于后来儒学发展,从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到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存天理,灭人欲”,都只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在启迪民智方面没有多大意义,也就没有哲学意味了,而后的王阳明主观唯心虽然在政治上被用于加强集权,但在思想上阳明心学的有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个人思考,又开启了中国自由思想的一波热潮。

心即理:万事万物都在自己心里,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世界的意义也是由你的内心赋予的,向自己内心求索就可以。

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道的理一定要与现实发生联系才有意义。知行不能分家,只知道不行动,其实还是不知道。

致良知: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主观唯心儒学——王阳明

再观道学,后秦汉黄老学之《吕氏春秋》成为了历史上第一次道学治国,成就了文景之治;魏晋玄学偏离老庄思想,清谈误国;隋唐重玄学重新回到老庄思想的“玄之又玄”,真正进入人本体论的哲学范畴;五代宋元内丹心性学,哲学本体论的思辨便彻底的转而为纯粹的心性修炼和心理体验,道教随之兴起。

从道学的发展史来看,我们不难发现,道学在先秦之前与之后的发展重心有了明显的不同。秦后,因为儒家成了统治者治国的唯一理论来源,道学不能与之相抗衡,故而转向哲学与生命领域,开创了道学除治国之外的恢弘场面。文章以先秦哲学开论,是为了说明中国哲学的起源,并没有打算以时间序列来描述。哲学可能无法解决你的现实问题,更多的是思考世界方式,而后安放自身的欲望。本篇简单的讨论了儒道两家的思想,若有偏颇不足之处,愿广大的哲学爱好者各抒己见,共同增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