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哲学简史十慎到彭蒙田骈 [复制链接]

1#

本文由《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读书笔记整理而来。

按照《庄子·天下篇》的介绍,慎到在前,彭蒙次之,田骈最后。慎到,赵国人。《汉书·艺文志》记载《慎子》有四十二篇,今多不传。彭蒙,齐国人。田骈曾学于彭蒙。田骈,齐国人。《汉书·艺文志》记载《田子》二十五篇,今多不传。当时,稷下学宫以成为天下学术中心,彭蒙、田骈都是稷下名士。

《庄子·天下篇》说彭蒙、田骈、慎到……齐万物为首。可见他们都是受《齐物论》思想影响的后来学者,“齐物论”的根本在于承认万物是不齐的,天能覆而不能载,地能载而不能覆,知道万物之区别,才能在“万相”种找到“共相”。蚂蚁虽小,象虽大,各有适宜,故而万物平等。万物各自不齐,故而选择不能遍及,教育不能周到,只能说“因万物自然”,或者还可以说不至于有遗漏。

老子要人做一个“顽似鄙”的“愚人”,慎到更近一层,要人做土块一般的“无知之物”。凡是有知之物,不能尽去主观的私见,不能不用一己的小聪明,故动静不能不离于理。这种思想在哲学上,便是要废除主观的私意,建立客观的标准。慎到列举的例子是“权衡尺寸”,有“权衡”的人,不可以在轻重上面作假,有“尺寸”的人,不会在长短上面有偏差。慎到因此主张“法治”,认同商鞅“一切断于法”的主张,要建立起客观的标准体系来。

慎到讲的“法”不是儒家的先王之法,后王之法,而是“诛赏予夺”的标准法。慎到指出“法”的客观性,因为是“无知之物”,因为没有“主观上的私意”,故而“法”是最正确、最公道,最可靠的“治世标准”。在推崇“法治”的同时,慎到批评了“以心裁轻重”的大害,虽然“人治”也是有赏有罚,但是承受的人总希望赏可以从重,罚可以从轻。

荀子批评慎到,说:“蔽于法而不知贤”。其立足点仍是“人治”的思想,正如孟子所说:“唯仁者宜在高位”。儒家始终摆脱不了“人治的思想”,认为贤才、仁者可以凌驾于客观的标准法之上来行使权力。而慎到这里,只是要求“法”的客观性,至于是不是贤君都无所谓了。再不肖的君主,也不能在标准法之外行使权力。儒家的行政靠圣明君主,法家的行政靠法的约束。

彭蒙、田骈因为没有著作传世,因此无法考究他们的政治主张。根据其他典籍对二人的评价,他们的思想主张是跟慎到大致相同的,都认为:“古之道人,至于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这也就是庄子《齐物论》的意思,也就是“齐万物以为首”的意思。严格来说,这几个人的哲学思想,都属于道家体系的。而彭蒙、田骈具体属于的是稷下学宫的黄老学派。

中国哲学简史(七)庄子齐是非

中国哲学简史(八)孟子性善论

中国哲学简史(九)荀子性恶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