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失去了年味一西历的侵 [复制链接]

1#

(王清茗)西方历法介入中国人的生活,是年味减淡的重要因素。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西方的1月1日尽管无法撼动东方正月初一在人们心中无可取代的地位,但是不过百余年,已经被人耳熟能详。

西方历法以太阳为中心,中国历法按照月亮朔望规律而定。本来,天干地支轮回,甲子交替万象更新,是五千年未有变局。且不说从腊月初八开始的祭灶,鸡未司晨便有香糯甜粥大快朵颐。单说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这一天前后恰好是新月如切的时候,用七、八天的守候,寒空上月弦月寂满天繁星闪耀的时候,新岁从此开始。

众所周知,月亮围绕着地球转动,地球围着太阳转动。但从人最直观的角度看,日出东方,月没于西。太阳每天都在升起,但月有阴晴圆缺。没有人因为太阳与乌云的游戏而怀疑太阳的存在,四季的变更也不需要智者的鉴定,但对朔望规律的掌握却需要累世的经验。于最难处入手,人文初祖黄帝首先发明了黄帝历,此后又有夏历、周历、太初历等等。与夏历、太初历等平行运作的便是干支历。天干十位与地支十二位的顺序组合,形成六十甲子。也就是说,六十年一个轮回。

恰如人生六十甲子,拥有着智慧经验后世小子无人匹敌,传承就就这样展开。因为干支的存在,在中国纪年中,不像西方历法以某个神祗的出生作为元年,再往上溯,则以公元前方式进行,显得慌张而被动。在历法中,中国人看到了比月亮更为高远的灿烂星辰,如十二月的认定,干支历里并非以日月盈仄认定,而是按照北斗七星指向而定,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淮南子》里讲,“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中国历法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过往深不可测,未来妙不可言。

每一次循环都需要新的起点。不约而同,中西方都选择一年开始的时候作为总结过去、预祝新年的重要节点。这样便产生了最为窘迫的文化差异:因为历法起源和运用的不同,在西方生活里,更多掺杂了人为干扰的因素,在没有任何时间特征的情况下,个体人物的命运沉浮成为全民狂欢的理由,甚至超越元旦而变得光怪离奇。这些节日又与现今定义的元旦过分紧凑集中,又因西方历法更趋向简单,取悦大众娱乐需求,对传统春节文化形成强烈冲击。

年终岁尾,又将开始新的轮回。腊月二十三,也就成了春节的前奏。隆重庄严,富有秩序感,这是中国传统上所有节日的特征,同时又饱含着仪式感的神秘。从这一天开始,持续不断的忙碌开始为整个春节铺垫,宛若劳作为了大地丰收。

以家族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决定了在节日中的活动范围和行为方式,每个中国人都有着清醒的意识,一切以家族为中心,血缘为纽带的宗族体系间展开,这便是天道长存不灭:“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一人之身心,唯有感悟一途”。忧患意识又是中华文化长存和中国人保持彬彬有礼、善良勤劳、自强不息的根本由来。不同民族和文化会将这种思想意识有意无意间体现在历法上。

内敛与张扬,文明和野蛮,短暂与持久,时间创在了历法,也会把历法淹没。

将一年中最黑暗和寒冷的这个无月夜晚当成一年的开始,用万家灯火和爆竹声声冲破无边暗夜,这更是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在大有大无中,看破庭前花开花落,完成对世间万物最虔诚的尊重和礼赞。因此,在一元复始的时节,首先便想到了“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民间俗称灶王爷。

在生产力低下的农耕社会,丰衣足食是良好愿望,也是一种奢望。但浸透中国人骨髓,这种愿望和奢望并没有如西方人一般采取暴力去掠夺,而是用勤劳去改天换地,哪怕脚下土地贫瘠,山水险恶,也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不仅普通民众如此,就连“肉食者鄙”的统治者们也对天地万物表现出战战兢兢的心意,唯恐自己不得让上苍怪罪。这里的上苍,便是百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从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到荀子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反应了先秦思想对政权统治的理性思考。

中国老古人发现了这个规律并在每日生活中用历法形式保存,是智慧,更是鞭策。所谓的社稷,最初指向的是土地和谷神。有了土地和丰收,政权便会牢固,百姓则会安康。在没有突破地理限制的情况下,百姓安康就会天下咸宁。于是在历法中有增加进了与农事息息相关的二十四个节气。春夏秋冬各八个,每月间有两个节日。如果恰巧这个月中含有雨水,那么这个月便是一年的开始,正月就是这样定义的,因为天降雨水,大地将一片葱茏,名副其实的美好开端。

这个浅显道理远到边陲山塞的黄发垂髫都明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果将战场上金戈铁马抛去,那就是面对脚下的土地畊田而食,家国一体了。并非是土地限制了对远方的憧憬,而是责任和担当。就是因为这种责任担当让中国的百姓朴实无华,更让中华文明充满了不竭动力向前、向前、再向前。

壮哉,中国历法,为时间而生,为教育而存。(作者原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