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古代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代表人 [复制链接]

1#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处在社会大变革时期。当时社会诸侯割据,各国纷争不断,社会剧烈动荡,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奴隶制逐渐瓦解,向封建制社会转变,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各国、各阶层不断发表社会变革的主张,引发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转变,有利于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学术氛围空前活跃,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以“道、儒、墨、法”为主流的四大派学说逐渐形成,代表人物纷纷涌现,他们著书立说,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下面列举了老子、孔子、曾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八大家的简介,仅供参考。

老子:春秋末期陈国人,生卒年不详,《史记?老子列传》记载活了多岁。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道家学派(道家学说)创始人。在唐朝时,被追认为李姓始祖,唐代皇帝曾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加封号称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亦被尊称为“混元皇帝”,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老子与庄子并称“老庄”,是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曾向老子问礼,自称弟子。

代表作《老子》,亦称《道德经》或《道德真经》,分为上下两册,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老子的《道德经》与《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阐释了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相互转化。

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生卒年代: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与弟子曾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开私学,收三千弟子,出贤者七十二人。在世时被尊为“天纵之圣”,又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等。孔子述而不作,去世后,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孔子学派的言行思想汇集整理成《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传世之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必读之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以后,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仁义和忠君思想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成为强化封建统治的治国思想,独占思想领域,起到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后代嫡长子孙被历任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封为奉祀官、衍圣公,爵位世袭,与封建社会的发展相辅相成。儒家思想因此影响中国两千多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礼”与“仁”,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

曾子:春秋时期鲁国人(生卒年代: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其儒家思想核心是“孝恕忠信”,是儒学大家之一。

曾参继承和传播孔子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后世尊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圣(复圣颜回、宗圣曾参、述圣子思、亚圣孟孟轲)之一。

政治思想是“修齐治平”。

墨子: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生卒年代:公元前或年-前年或年),名翟,平民出身,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一书是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收集其语录撰写而成。

墨子先师从儒家,后自立门户。墨家学说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的著作有“四个非”,与儒家思想不符:“非攻”、“非命”、“非乐”、“非儒”。《墨经》提出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

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尊为“亚圣”,是配享孔庙的四圣之一。《孟子》一书记录了其言论著作、政治观点,是列入“四书”之一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多篇著作编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比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

政治主张是“仁政”,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庄子:战国时期蒙人(约公元前-公元前),名周,字子休,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因庄子被后世封为南华真人,故《庄子》亦被称为《南华真经》,收录的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一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司马迁评价:“庄子著书十万余言”。

庄子思想主张是“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名况,字卿,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继孔子、孟子之后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称为“后圣”,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荀子在孔子“仁”、孟子“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礼”、“法”思想,体现在《荀子》一书中。《荀子》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天论》、《劝学篇》被大家所熟知。他提出了“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观点,被后世帝王引以为鉴。荀子还整理儒家典籍,为传播儒家思想做出巨大贡献。

政治思想上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

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约公元前--前年),荀子的学生,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是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一书,收录了著名的《孤愤》、《五蠹》等著作,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寓言故事和成语典故出自《韩非子》,像《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

政治主张是君主集权,形成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维护君主地位;第一次提出“法不阿贵”的思想,是对中国法治思想的重大贡献。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