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月15日,中国传统节日之元宵节。然而,今年的央视元宵晚会却从一开始就用酷炫的光效、虚拟的空间,把人们带入元宇宙的太空。
最震撼的,是还在执行航天任务的宇航员王亚平,在空间站弹奏的一曲古筝《茉莉花》:
空间站的背景、身着太空服的宇航员与古色古香的古筝,以及随指尖弹拨传来的筝弦之音……
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给人一种极不真实的时空动荡与强烈的震撼感。
心潮澎湃里,脑海倏然闪现苏东坡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的神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天上今夕是何年,苏轼注定无法知道。
但今天的我们无比确信地知道:
月亮里并没有嫦娥。
再回到更早的唐代,“吴中四士”之一的张若虚一首《春江花月夜》问出了千万年以来人们对于时光的困惑: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从人类在地球上诞生开始,月亮还是那一枚月亮,曾照多年前贾湖骨笛的主人,曾照先秦战国诸子百家,曾照秦时长城汉时未央,曾照魏晋风流唐宋繁华,曾照元明清社会动荡,曾照近现代革命斗争新中国建设,直到如今的我们……
同一轮月亮,缺了又圆,圆了又缺;人间却已不知转变多少沧桑轮回。
无法超越生命绝限的人类,只能像无限时空里的过客,看花开花落年年岁岁,哀人生苦短情长惨惨戚戚。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陈著《续侄溥赏酴醾劝酒二首》其一
冬去春又来,看那枝头柳叶嫩、粉花娇,听那小河流水清越响叮当,年幼的孩子们没有忧愁,放肆地奔跑跳跃,笑闹欢歌,连墙里的红杏都忍不住探出头来,沐浴大好春光……
身处这其中,谁能轻易割舍这个生机无限的美好人间?
《庄子·逍遥游》有言:“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楚国南部生长一种叫冥灵的树,年为一春季,年为一秋季。古代有一种叫大椿的树,把年当做一春季,年当做一秋季。
这当然只是古人对生命无限的美好畅想。
正因为人本身无法实现,才要将其转嫁到自己所崇拜的自然物身上。
然而,生命有代谢,向死而生,无论是谁,都逃不开死亡的规则。
秦皇汉武,历史上最杰出的几位帝王之二,一个制六合、取天下,一个平西域、大一统,却都留下服丹求长生成狂的污点。
《荀子·礼论》:“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中庸》:“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其实,“事死如事生”不仅仅只是出于礼与德的要求,更是古往今来、世世代代,人们对活着不忍割舍、又不得不割舍而臆想出的生命永恒的畅想。
但,畅想终究只是畅快淋漓的幻想。
死者长已矣,生者还是要回到现实,直面一步步接近消亡的人生。
这一点,王羲之想得很清楚: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
生与死,是不同的;长寿与短命,也是不同的;
不论哪个时代的人,本能地对生的渴望、对死的忧惧,都是相似的。
今天的我们怎样看待古人的生命盛衰,后世的人们一样怎样看待我们。
很神奇,得益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不灭,王羲之可以从前人的文字里参悟生死有期的无奈,在他之后千年,《兰亭集序》的后世读者——包括我们,也可以从他撰写的序文里咀嚼出相似的领悟。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传承,真是一种点滴凝铸成永恒的宏大力量。
《国家宝藏》的主题曲《一眼千年》的意义,在今年央视春节晚会三星堆文化舞蹈《金面》的“穿越”传奇里得以体现:
当我与你深情对视的那一眼,
一眼越千年,
你不必说什么,
你的沧海桑田,
我懂。
一眼通古今,越千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妙、大胆,又让人感到心酸与欣慰的时空畅想。
央视元宵晚会上来自空间站里的古筝曲《茉莉花》也一样:
过去,现在,未来。
容纳了当代中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当代中国人大步迈步太空、大胆开创未来的自信,更把中国人血脉里传承千年的超时空畅想,从文字堆里的妄想,变成真人版的现实。
不过,中国还年轻,上下五千年,传承在血脉里世代不忘的超越时空之路,未来,还将走得更远,更长……
-作者-
追鱼,传统文化爱好者,希望用文字让尘封历史里的所思所见所感,在这个时代,重新充满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