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与主流世界格格不入怎么办 [复制链接]

1#

与钟离春同时代,泰山之南还活跃着一位非典型的儒学泰斗,荀子。

荀子的祖上荀林父是晋楚“城濮之战”中晋文公姬重耳的御用司机,也是在“邲之战”中败给楚庄王芈旅的晋军主帅。

荀子出生在战国末期的赵国,可能是山西新绛,临汾安泽县建有荀子文化园和巨型雕像。

也可能是河北邯郸,今天邯郸的串城街建有荀子纪念馆,这样的祖先,当然挨抢。

然而荀子的成名地并不在赵国,他15岁到齐国游学,并且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的祭酒,跟钟离春应该是见过的。

但是大学校长的工作并不好干,他在饱受排挤之下辗转又来到楚国,受到春申君黄歇的信重,担任兰陵令,并最终长眠于此。

今天山东临沂兰陵县建有荀子墓园,多年后当地百姓仍受其恩泽。

他一生致力于推广儒学,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但始终没有入选“儒家五圣”或“孔门十哲”,实在是荀子这位大儒的“儒”,显得过于“另类”,甚至与传统的“儒”格格不入。

孔孟强调以礼治国、以德服人,而荀子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社会秩序,重视人为努力,主张礼法兼施、王霸统一,研究“帝王之术”,实际上汉宣帝以后实行的外儒内法、儒法合流就是荀子的思想。

他强烈反对神秘主义的世界观,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他很不认同“言必称三代”的崇古历史观,认为“先王”时代久远,事迹简略,不如近世的后王可靠,提出了厚今薄古的“法后王”说。

他坚决不同意孟子说的“人之初,性本善”,始终秉持“性恶论”,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但是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他是非常同意的,他们在重视教化和训练上倒是高度一致。

当然,他也有一些受到儒生广泛认同的思想,比如他的荣辱观,“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再比如他的人才观“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还比如他在千古名篇《劝学》中阐释的知行观,“学不可以已”。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於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这篇雄文的金句密度,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精练、耐人咀嚼,堪称“诸子大成”之文。

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教育观“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然而,他的名声大概就砸在了教育上,因为他的三位高徒韩非、李斯、张苍实在过于耀眼,甚至可能确实“青於蓝、寒於水”了。

荀子的小徒弟张苍是追随刘邦攻克武关拿下咸阳前参加革命的老班底,也是常山王张耳的亲叔叔,还是大名士贾谊的老师。

汉文帝刘恒当代王时他是代国宰相,后来因为精通律法、熟悉天下图籍,还校正过《九章算术》,辅助萧何当了4年掌管财政的计相。

汉文帝即位后,这位司马迁眼里的“汉名相”,继灌婴之后当了15年丞相,推广《颛顼历》,进一步完善了度量衡,在岁高龄去世,今河南新乡原阳县城东3公里的任谷堆村立有汉北平侯张苍之墓。

他一辈子名声不错,唯一的槽点就是晚年娶了一百多个小妾,但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传宗接代,而是因为自己牙齿掉光了,每个小妾怀孕生子后母乳都给他喝,司马迁认为他就是靠吃人奶长寿的。

当然,他并没有给老师的声誉造成损伤。

荀子的大徒弟韩非是战国时韩国的贵族,大概在他18岁左右,韩国上党郡投降了赵国,秦国趁机发动“长平之战”,赵国元气大伤,韩国更是危如累卵。

报国无门的韩非只能闭门苦读,大概在27岁左右来到兰陵,投入荀子门下“学帝王之术”。

韩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一个,又是挡在秦国东进路上首当其冲的一个,必然会成为秦始皇统一战车最先捏爆的软柿子。

而主政的韩桓惠王脑子又不大好使,为了让秦国多糟蹋点钱,居然派出了著名水利工程师郑国去秦国修水渠,结果极大增强了秦国的后勤实力,赔了夫人又折兵。

面对强秦使者李斯的咄咄逼人,韩国末代君主、废王韩安急病乱投医,邀请李斯的同学韩非出山救火,助其续命。

已45岁左右的韩非当然没有选择,就带着自己的著作、跟着自己的同窗好友来到了秦国,试图说服秦始皇改弦更张,放任韩国苟延残喘。

嬴政非常欣赏韩非的才华,但就算他口吐莲花也挡不住秦国征伐天下的大计,在李斯的撺掇下,韩非大约在47岁时服毒自杀,3年后韩国灭亡。

作为荀子的门生,韩非在老师“性恶论”的逻辑起点上继续发展,提出“法、术、势”思想,主张中央集权、封建专制,著成《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文章,还创作了“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甚至完全跳出了儒家的学术范畴。

然而,在中国古代,儒家和法家是根本对立的。

儒家主张“仁爱”思想,韩非讲究刑名法术;儒家奉行“以礼治国”,韩非强调“以法治国”;儒家坚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韩非推崇“法不阿贵”、人人平等。

韩非最大的粉丝是秦始皇,然而短命的秦朝灭亡后,历代王朝给“暴秦”扣上了施行“严刑峻法”的“不仁”帽子。

他们虽然本质上也采用法家的治理路子,偏偏还要裹上一层貌似温和的儒家外衣。

因而,推崇儒学才是政治正确,韩非自然不受待见,粘连着他的老师荀子也被质疑是否算真正的儒者,未得到公正评议。

荀子背锅最重的是他的“坑师”高徒李斯。

李斯年轻时发明过一个著名的“仓鼠厕鼠理论”,在厕所吃粪的老鼠见人来就跑,吃的差,胆子小,没出息;在仓库吃米的老鼠却悠哉悠哉从不怕人,吃的饱,胆子大,活的好。

他就此认为“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也就是说,平台最重要,必须站上高位才行。

这种价值观伴随了他一生。

后来他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毕业之后决定到当时唯一的超级大国秦国碰碰运气,受到吕不韦的器重,终于摆脱厕鼠境遇,开始了仓鼠生涯。

李斯的才华无疑是过硬的,曾国藩认为“其智力横绝一世”,鲁迅先生评价他“小篆入神,大篆入妙”,堪称书法鼻祖,司马迁甚至觉得他的功绩原本可以和周公、召公媲美,因为他先后帮助秦国擘画完善了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路线图。

在郑国渠间谍事件后他以一封《谏逐客书》力挽狂澜,保住了秦国的人才引力;他力主废除分封制,在秦国试点践行了郡县制;他辅助秦始皇推动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修筑直道和驰道,建立了不世功业。

然而,恰恰是因为仓鼠做久了、功成名就了,他内心愈加害怕重回厕鼠境地。

74岁那年,陪着秦始皇巡游到河北沙丘宫时,老板突然暴毙,在赵高和胡亥的胁迫下,他为保住权位,昧心与他们合谋篡改了传位诏书,废太子扶苏,改立胡亥为新帝,两年后被夷灭三族,留下千古骂名。

今河南驻马店上蔡县蔡国故城的西南部还有“秦丞相李斯之墓”。

由于李斯毫无读书人的风骨,靠不断投机、迎合上意走向权力核心,历来为后人所不齿,被永远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

教不严师之惰,荀子就这么无辜地躺了枪,在先秦诸子的星河中逐渐黯淡了下去,虽在宋神宗时入祀孔庙,可惜不到年后就因为“离经叛道”被嘉靖皇帝给踢了出去,直到近百年才重新得到公正对待。

《河岳沧桑》第一卷《泰山足印》第3.4节:另类大儒

#李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