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荀子说人性本恶,你真的了解荀子所谓的 [复制链接]

1#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主求贤若渴,因而各路学说此起彼伏。孔子讲“仁”,孟子讲“人性本善”,老庄讲“道法自然”,墨子讲“非攻”等等,每一位先贤因为自己身处的时代和立足点不同,提出了他们各具特色的观点理论。

其中孟子的“人性本善”观点受到后世儒家推崇,因而比较有名。但是,同样是儒家先贤,荀子却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这也让后世的儒家子弟中比较不待见荀子,这些便是后话了。

但是,荀子说的人性本“恶”,就是我们通俗意义中的人所谓的“恶”吗?虽然有些相似,但是绝对不是一个意思。

只可惜,后世许多人只看得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却不深入挖掘他的思想,以至于对荀子的误解比较深,就如后人对道家“无为”观念的误解一样。

其实颜小二有时候也不是很明白,明明没有深入接触过,了解过,思考过,为何就那么轻易地判定人家的学说就是“大逆不道”?思想的火花从来没有限定过人性熟为善,熟为恶,百家之所以能够争鸣,绝不是因为某家思想可以独霸天下。文化之所以能够灿烂,难道不是因为不同的先贤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和人间,才能得以得出如此精粹的思想吗?何必固执于一家之所见,更不要在根本就不了解对方的思想下大肆批判。

毕竟千人千面,我们欣赏的是思想的高度和广度,固执于一面的话,那么可能就会陷入思想的死胡同,错过许多美丽的风景,而且不自觉就想去排斥和自己不一样的观点。这样不好!颜小二不想变成这样,相信大家也不想变成这样。

要理解荀子人性本“恶”的思想,我们先看看在荀子思想中,什么是“善”。

由于荀子所处的时代原因,荀子将善视为后天的,并非孟子所讲的那般先天的。他将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称为“善”,认为这种“善”在人的本性中是没有的。

荀子的“善”在本性中当时是不存在的,毕竟荀子度量的善的尺度是“社会道德规范”。就如一个刚出生的娃娃怎么可能一出生就知道“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容。

举个例子,按照荀子的思想进行推理,一个人闯红灯是“不善”的,那么他不闯红灯才是“善良”的好公民,可是如果没有进行后天学习的话,这个人怎么知道红灯不能闯呢?

颜小二下面就拿闯红灯的例子顺势推理一下荀子的性“恶”说,力求更加通俗一些。

因为不知道红灯不能闯,出于自己的方便需要,人会更倾向于不闯红灯,更倾向于不去顾及车辆通行顺畅不顺畅,只要自己方便就可以。那么驱使“无知”(指不知红灯需停的规矩)的人横穿马路的是什么?

荀子认为,是人自私的天性。

重点就来了,荀子认为,如果人没有受到教育,或者说没有受到教化,那么他们就不受社会的道德规范约束,所做的事情便多倾向于依从天性,依从“怎么舒服怎么来”。这个“舒服”是排他的,是“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

因此,颜小二觉得,荀子可能通过观察发现人生来就好利、好嫉妒(也可以理解为争先),好声色(谁不喜欢好看的存在呢,颜小二就承认自己肯定更喜欢看帅哥美女。或者说买衣服的时候,谁会放着好看的不要去挑选价格一样却丑丑的衣服呢),所以相对于荀子“恶”的观念来说,人们这种在未受到教化之前所做出的“利己排他”甚至妨碍社会秩序的行为都是“恶行”。

之所会做出“恶行”,是因为人“为我”的天性在作怪,所以荀子所人性是“恶”的。

因此,要了解荀子的“恶”的观念,一定要对照着他所谓“善”的观念来看。荀子是从社会实际出发,觉得社会安定是最大的和气了,于是破坏和气的行为就是因为缺乏善心。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大胆假设荀子的“善”为后天用来教化人们的“社会道德规范”。那么“社会道德规范”是什么?是用来限制人的“自私天性”的,所以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颜小二觉得荀子的这套观点没有批评人的意思,他只是从他所立足的角度来解释他思想里面所谓的“善和恶”。那些批判荀子“性恶”思想的许多人所依托的“善恶观”和荀子的“善恶”可能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所以,颜小二觉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还是将来,我们都不要轻易去批评什么,可以有质疑,但真的没有必要针锋相对。

就如看同一场电影,一千个人会看到一千个哈姆勒特。看待人性,先贤的立足点不一样,所总结出来的思想精髓在表现形式上,可能截然相反,但是其中的智慧,却是很可贵的。

颜小二眼界尚浅,若言语中有何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莫怪莫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